河北围场:县政协智力支持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东方网
2024-11-10 14:14:45
分享

10月份,开展乡村振兴建言活动,先后深入腰站镇、城子镇、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分局、水务局、商务局。在前期查询资料、多方走访、广征民意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及有关乡镇负责人召开“推进乡村全面推进振兴‘金点子’座谈会”。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乡村全面振兴,要以“农业、农村、农民”为切入点,立足围场发展实际,以务实有效的举措打好“组合拳”,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以“农业高质高效”为主线,厚植乡村共富根基。 统筹产业基础、科技融合、金融助力、市场运营等多种举措,充分释放农业产业潜能。一是铺好支柱产业“新路子”。 切实推动马铃薯产业由产量向质量转变,以龙头企业、大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带头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衔接农村厕改、畜牧养殖的粪污末端处理问题,探索并推广粪肥无害化还田技术,改善马铃薯种植肥料结构;以提升马铃薯干物质为目标,推广绿色植保方案,协调相关部门引导群众限制使用块茎膨大剂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增施富硒富锌富钙等微量元素叶面肥,增加马铃薯商业附加值,增强围场马铃薯的市场竞争力。二是牵好科技引领“牛鼻子”。 结合接坝地区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的自然条件,引进、选育、推广一批市场缺口大、经济效益高、农民收益好的蔬菜和中药材品种(如芝麻菜、羽衣甘蓝、玉兰菜、冬虫草等),拓宽农业产业新路径;积极对接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北方学院等农业院校,争取高等农业院校与我县达成人才合作,参与高等院校春、秋两季人才招聘,积极为围场农业企业引进专业人才,承接高等农业院校试验园区在围场落地落户,促成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围场职业农民培养工程。三是兜好金融保障“钱袋子”。 进一步完善《自治县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工作实施办法》等相关制度,明确土地经营权可作为独立抵押物的金融属性,确保耕地经营者可顺利获贷;协调国有保险公司针对围场中药材、牛羊养殖业、食用菌、设施蔬菜等产业,创新研发专项保险产品,为围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保障兜底。四是育好品牌营销“好苗子”。 擦亮围场“塞罕坝精神”发源地金字招牌,抢抓时机,注册与塞罕坝相关元素的商标(可借鉴塞罕坝牛、塞罕坝酒),用好红色文化,创立农业品牌(可借鉴延安市梁家河苹果),为推广围场农业名片添名气、强底气、聚人气;创建围场本地经纪人队伍,成立本土农产品销售公司,开展市场调查,增强农产品销售的市场针对性;积极学习先进地区在网络营销的经验做法,吸纳围场本地网红参与(如抖音平台的小喵一家人,粉丝量82万人;木兰任老师,粉丝量414.1万人),改变过去直播间直接营销的方式,以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品牌营销,可采取讲好围场农家故事、展示优质自然环境、突显农业产品优势的方式,循序渐进引领网民消费,通过“先吸粉、后变现;先运营、后营销”的方式,打通围场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

(二)以“农村宜居宜业”为重点,提升乡村善治成效。 做好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乡俗民风三大课题,推进围场农村群众安居乐业。一是打好“便利”牌,做精基础设施。 依据通行能力,优化农村公路的前期设计,降低政府配套资金比例,减少县财政支出;优化路网调整,积极与上级交通部门沟通,争取把符合县道标准的农村公路纳入县道路网络中,增加上级交通养护补助资金比例,进一步缓解县财政压力;借势水资源改革,研究出台符合围场实际的水资源利用收缴机制,收缴费用用于农村自来水施工,进一步推动农村自来水的普及率。二是打好“宜居”牌,做美乡村环境。 继续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主线,提升乡村环境美化水平。建设秸杆收储网格,大力开展多元化利用推广工作,实施“秸杆打捆直烯高效锅炉”、“生物质炊事采暖炉安装”项目,推进秸杆“饲料化”、“燃料化”、“肥料化”,解决秸杆末端处理难题;积极引导群众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及时回收农药、化肥包装,避免残余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流和地表水;实施农田残膜回收利用行动,大力推广标准地膜、降解膜,做大旧膜回收市场,鼓励引导市场经营主体从事旧膜回收,减少乡村白色污染。三是打好“文明”牌,做浓和谐氛围。 深入学习借鉴“枫桥经验”,做好农村群众答疑解惑、理顺情绪、安定团结的工作。协调司法相关部门组织法律宣讲队定期下乡走访,针对农村群众矛盾突出的土地纠纷、债务纠纷、劳资纠纷,充分宣讲《民法典》《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让法制观念深入人心,让规矩意识蔚然成风;遵循农村熟人社会的重要特性,将农村中有威望、懂法律、辈分高的乡绅乡贤引进到调解队伍中,依据农村的公序良俗、道德规范参与纠纷调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围场融媒”“围场发布”等县内媒体宣传法律法规、村规民约、社会公德,将精髓要义与典型事例相结合,用鲜活的故事内容向广大农村群众传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促进农村乡俗民风(如宣传推广城子镇八顷村“一约四会”治理模式)。

(三)以“农民富裕富足”为切口,共享乡村发展红利。 锚定富民目标,以集体经济、劳动技能、带动就业为抓手,激活农民增收源头,促进农民致富。一是壮强集体经济,厚植富民根基。 吃透用足国家和地方农村建设有关政策,谋划一批发展优势和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以项目建设代替被动帮扶,变“输血”为“造血”,集中力量促使村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可借鉴保定市阜平县在引进国企、央企项目时,将引进产业项目作为项目落地的前置条例);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方式将闲置的山地、林地、荒山等资源连片整合,以出租或入股方式交由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使用,将租金或分红按资源归属分拨给集体和村民。二是增强技能提升,夯实富民后劲。 针对围场各区域的种养殖情况,协调农业农村、科技等部门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引进大田作物、蔬菜水果、牛羊养殖、特色产业等方面的专家授课,同时组织典型性、示范性强的种养殖大户外出考察,积极吸收外地经验,提升农民在种养殖方面的技术水平;协调就业等部门联系职业技校,组织有入城务工意愿的群众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如电焊、木工、泥瓦、家政、护理等,并考取相关职能技能证书,提升务工人员在劳务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做好稳岗纾困工作,用好各类农村劳动力供需平台,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业就业服务活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三是加强民生扶持,拓宽富民渠道。 继续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发展,在政策、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方面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壮大发展,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鼓励县城周边乡村农民从事小型食品深加工,如纯粮烧酒、葵花籽油、石磨豆腐、手工肉肠等,在保障卫生安全的前提下,可在县城、集市售卖,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健全完善对困难农民的补助、救济等制度,增加弱势农民群众转移性收入,进一步提升农民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张艳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