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机、等离子切割机、无刷锂电扳手、冷焊机、工业高清电子显微镜……2月7日,走进齐齐哈尔工务段探伤车间广权创新工作室,各型研发设备在工作室的一侧整齐排列,门口的荣誉墙上挂满了奖牌,寂静的房间里不时发出滋滋的电焊声,徐广权聚精会神的维修着一台超声波钢轨探伤仪。
徐广权是齐齐哈尔工务段探伤车间检测工区的工长,工区现有职工6人,负责着海拉尔、加格达奇和齐齐哈尔3个段共计350台钢轨探伤仪器的检查、校准、调试、维修工作,每台仪器一年两次的全面检查和维护,不算临时故障,班组每年也要检修700次,人员少、工作多,只有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
徐广权逐渐摸索出了“问测修检”的探伤仪四步修理法。“一问”,向现场执机操作人员“问”出探伤仪现场的故障点和故障表现,划定设备故障范围;“二测”,通过器仪表“测”试电压、波型等关键数据,精准定位故障性质;“三修”,实施专项检修,清除故障; “四检”,对整机进行全面测试,确保整机参数合格。
好琢磨,好研究,是班组职工对徐广权的共同评价。徐广权非常关注维修成本。经常忙活一宿,只为找到真正的“病因”,通过以修代换,用2元解决5000元的问题,节省的更换新配件的费用就超过10万余元!
徐广权他还常常利用身边的小物件,通过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帮助现场解决设备仪器各种缺陷问题。
在冬季进行超声波钢轨探伤作业时,零下30度的气温,职工也要摘掉厚重的手套,在仪器键盘上标记信息,一次作业里程6.5公里,平均每天标记270余次。为了能让工友少遭罪,徐广权从汽车多功能方向盘上找到了解决办法,他将探伤仪推行手柄改装为“数字式多功能手柄按键”,通过一对一并联将标记方式从仪器键盘上转移至推行手柄,并通过优化系统,实现从多次选项到一键标记的跨越式升级。
37度探头激光水平定位尺是徐广权解决底横向裂纹伤损的又一技改成果。这种“伤病”识别困难,极易与轨底划痕、锈蚀等反射回波混淆,许多断轨都是由它引起的。
面对这个难题,徐广权想到了肉眼可见的激光,他在仪器37度探头的翻板上加装一个小型激光发射装置,当仪器发射超声波束时,激光装置会协同发射出可见的红色激光束,在探伤仪发出伤损波形时,激光会精确在轨底边坡表面上指示出伤损位置,供操作人员肉眼识别,极大的提高了判伤的精度和可靠性。
类似的技改发明还有很多,今年春运,全新下线使用的“道岔特殊补位从事钢轨探伤探伤装置”得到了现场职工的一致好评,这些发明都来自现场作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麻烦”,从事钢轨探伤作业29年间,徐广权带领工作室职工检修探伤仪和探头43万余台次,累计研发技改项目20个,从解决麻烦到利用麻烦,徐广权的一件件创新成果,成了安全生产的助推器。(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周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