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深圳坪山区在建的最大公共单体建筑坪山区人民医院迁址重建项目幕墙验收顺利通过,建筑整体形象已基本呈现。“S”形态的建筑在99.4米高空彰显现代化风采,建筑与自然山体、河道相互融合,创造出独特的山水式空间系统,绘就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据悉,坪山区人民医院幕墙施工整体面积达14.5万平方米,共使用约12.9万块幕墙玻璃和铝板。立面由铝板和玻璃交替组成,为整体建筑外墙带来独特的装饰效果,使建筑外立面明朗自然,以立体质感彰显出稳重和大气,同时凸显出了现代化建筑魅力。
幕墙施工覆盖医技门诊住院楼和行政科研楼两大区域,分为玻璃栏板、雨棚、采光顶等10个系统,涵盖多种造型设计。因此,施工存在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等困难。对此,项目团队采用分区域施工管理措施。铺设难度最大的区域是行政科研楼东立面。这一区域总高59.76米,整体呈倒锥形,倒锥角度10度,从六层开始往上逐层往外错层,最上部顶点与底部错开近6米。倒锥形结构复杂,幕墙单块玻璃玻璃重达230公斤,常规的垂直作业吊篮无法满足施工要求,施工难度陡然提升。
为此,项目团队成立幕墙施工攻关课题组,运用BIM技术深化排版与现场实测相结合,最终决定采用多种方式、多类设备分阶段交错完成幕墙施工。施工主要采用的设备包括吊篮、80吨汽车吊、举臂车、脚手架。落地完成的深蓝色玻璃幕墙为建筑营造了明亮开阔的室内环境,而弧形的幕墙设计则赋予了建筑现代结构艺术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在连接门诊楼和行政楼的连廊通道,有一个呈双曲椭圆形的书吧。骨架焊接是书吧区域幕墙安装的重中之重,项目团队通过建立三维骨架模型预拼装,提前解决骨架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实现骨架安装精准控制。通过激光扫描,清晰地测量出骨架的误差,以解决人工不可测量的技术难点,确保独特的双曲椭圆造型一次性测量到位。
幕墙施工过程中,坪山区人民医院迁址重建项目团队紧密合作,加强标准化管理,克服暴雨、台风等不利因素,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通过样板引路清单实现“细部节点标准化”和“施工工艺标准化”,统一交付标准,促进项目一次成优。
坪山区人民医院迁址重建项目建筑面积46.4万平方米,建筑主要包括医技综合楼、感染楼、行政科研楼等,建成后将成为“深圳东部国际化医疗中心”,进一步优化坪山区医疗资源配置,丰富深圳市优质医疗资源,满足市民对高质量医疗资源的需求。(中国日报深圳记者站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