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还会带我们跳舞吗?”

来源:云南省教育厅
2025-01-13 20:07:31
分享

“老师,您下学期还来吗?我还想上您的体育课!”“老师,您还会带我们跳舞吗?”近日,景洪市嘎洒镇中学的校园内,孩子们小手拉大手,向云南大学43名支教师生表达不舍之情。

当日,随着云南大学第三批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浸润行动”)驻景洪市支教师生团总结大会召开,云南大学在景洪市17所中小学为期一学期的帮扶工作画上圆满句号。

4个月来,云南大学支教师生以实际行动践行“行走的大思政课”深刻内涵,切实将专业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躬耕教坛的亲身实践,有效缓解乡镇中小学音、体、美教师紧缺问题,切实助力当地体育美育日常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发挥学科优势

共绘大中小学育人“同心圆”

作为云南省首批浸润行动实施高校之一,云南大学对口帮扶景洪市。在前两批83名师生打下的良好基础上,2024年9月,学校结合受援中小学师资需求与办学特色,继续从体育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昌新国际艺术学院遴选3名带队教师、40名学生,组成第三批浸润行动支教团。

帮扶期间,师生们将教师科研、学生实践与支教工作有机融合,完善“一校一策”帮扶方案,探索“教研课题+课程团队+特色品牌”的帮扶机制,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美育教学、社团建设、竞赛展演组织、名师工作室建设等日常工作中,精准助力中小学发展,力争做到“师生有专能、学校有亮点、地方有品牌”。

据统计,第三批支教学生人均每周19.68课时,新建跳绳、当代舞、纸浆画等社团25个,开设社团课程28门,累计巩固提升足球、皮影戏、民族民间舞等课程19门,参与组织运动会14场、艺术展演10场,273个教学班级的12213名中小学生受益;尹广义、胡凌、杜一河3名带队教师组织开展6场巡回授课,积极指导7个名师工作室建设;组织开展武术套路、散打等教师培训3场次。

挖掘民族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景洪市是有着13个世居民族的边境市。第三批支教师生在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开展日常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等非遗项目,开发书法、装饰画、民族舞等课程,建设傣族慢轮制陶、葫芦丝等社团,组织开展普通话诵读等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有机融入支教工作,帮助边疆少数民族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

此外,艺术设计学院与昌新国际艺术学院支教师生还将民族团结进步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帮助驻点学校设计绘制墙绘932平方米。其中,在嘎栋中心小学以剪纸人物绘制了《56个民族大家庭》、勐龙镇小街九年一贯制学校参与绘制了《五育并举》、勐旺乡中心小学绘制了《永远跟党走》等作品,在勐养镇曼景坎村参与绘制了《火龙果丰收的季节》、基诺乡中心小学参与绘制了《民族大团结》等作品。

在嘎栋中心小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舞蹈专业大四学生童学慧参与编排的民族课间操颇受欢迎。她在杨慧玲老师指导下,将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瑶族、基诺族、佤族7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元素融入其中,帮助小学生在课间感受多民族文化之美,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者。

探索学科融合

“五育”并举培养全面人才

支教学生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探索音体美与语数外等学科间的联系,与驻点中小学教师主动讨论,将体育美育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少年。

美术专业学生在讲授点线面、比例、疏密关系、黑白灰变化时联系数学概念来解释。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孙成在勐养镇中心小学教美术课时,引导学生用彩纸、黏土等材料制作立体图形,帮助其理解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体育专业学生尝试在投篮打板教学时结合光反射原理进行讲授,寓教于乐。体育学院学生潘文梁在景洪市第六小学带二年级学生做体育热身时,将乘法口诀背诵融入小游戏,有效帮助孩子们记忆。

派驻在同一学校的音体美不同专业学生也跨学科组队,立足支教工作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同时,15名学生结合支教工作撰写本科毕业论文,研究体育美育基础教育问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均得到有效提升。

来源:云南大学

编辑:王世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