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墓志铭”书写着千年前火焰山脚下的卫戍故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1-13 16:18:16
分享

门神,中国人独有的精神图腾。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因玄武门之变后常受噩梦惊扰,尉迟敬德与秦叔宝便披甲持械,彻夜守护宫门,此后宫中邪祟不再。李世民念其辛劳,遂命人绘二人画像张贴于宫门,民间纷纷效仿,二人自此成为门神。于军事而言,唐军卫戍新疆也彰显着非凡守护精神。

他们远离中原,在西域恶劣环境下坚守,抵御外敌、维护丝路畅通,保障贸易与文化交流。无论是玉门关的风沙,还是葱岭的冰雪,都挡不住唐军守护疆土的决心。他们如门神般屹立,成为大唐盛世边疆稳定的坚实保障,其功绩与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后世守护家国。

吐鲁番市巴达木东墓群今年的考古发掘工作一直在推进,这片位于火焰山脚下的遗址,在过去两年内不断有新发现,持续引发学界与社会广泛关注,一系列成果为深入了解新疆历史提供了关键线索,多维度展现了这片土地的厚重底蕴。

高昌城(现在的吐鲁番地区)自3世纪起延续600多年,居民死后大都以族葬形式埋葬于高昌古城以北东西走向断续相连的5公里范围内。巴达木东墓群恰处于这一区域。巴达木东墓群位于吐鲁番火焰山镇巴达木村,西南距高昌故城约5公里,北面正对火焰山。2022年5—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共同组队对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唐代墓葬11座,出土遗物89件,其中陶器12件、泥俑44件、木器3件、铜器8件、玉器1件,另有墓志1合。

吐鲁番地区的唐代墓葬主要集中分布在古城遗址周围,如高昌故城及其附近的戈壁和绿洲地带。这些墓葬不仅是了解当时社会生活、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探讨唐代边疆治理及民族关系的关键实物证据。

长安二年(702)武则天置北庭都护府于庭州,与安西都护府以天山为界,分治南北。吐鲁番盆地连接天山南北,是两大都护府往来交通的枢纽,成为唐朝经营西域的重要基地。在唐西州所辖高昌县境内先后发现两座北庭副都护高等级墓葬,印证了唐代对西域的有效治理。

唐中散大夫恒王府长史摄北庭副都护程奂,他的墓就在火焰山旁静静地望向天山。程奂墓出土的墓志成为解锁历史的关键钥匙,墓志有墓志盖,盖上阴刻“大唐故程府君墓志铭”,志石正面竖排阴刻近700字,首题“唐故中散大夫恒王府长史摄北庭副都护广平程府君墓志铭”。墓志详细记载了程奂丰富的仕途经历,其在唐代担任北庭副都护等重要官职,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关键角色。这清晰地表明唐朝对新疆地区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中央政权的影响力深入西域大地。

安史之乱后,面对吐蕃的步步紧逼,伊西庭地区进行了军政一体化管理调整。程奂跟随李元忠从河西地区到伊西庭地区,而程奂的任职经历表明唐朝的官员制度在西域得到有效推行,即使在与中央联系中断时,仍相对严格地执行选官制度。

从其官职的变迁中,能看到唐朝在西域构建起一套完整且有序的军事与行政体系,如程奂参与的瀚海军等军事力量部署,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促进了唐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唐朝时期,新疆地区全面融入了中原文化圈。程奂墓的墓葬形制严格遵循中原规制,墓志的书写风格、内容构成都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这充分体现了当时新疆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在经济上,唐朝推行的均田制等经济政策在新疆也有迹可循。

东部天山地区在唐朝为伊、西、庭州所在地,是新疆最早实行中原王朝州县制的地方。1月11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尚玉平在2024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上介绍道,2024年发掘的墓葬以唐代为主。出土器物与两京、西安、洛阳地区有相似性,唐代墓葬收获颇丰。

再次发现的李重晖墓志由志盖和志石组成,志盖为盝顶形,四侧绘有祥云图案。志石为方形,边长57厘米,厚13厘米,竖排右起刻着楷书19行,共580字,墓志首题为“唐故西州都督府长史朝散大夫试太子中允陇西李公墓志铭并序”。

李重晖其家族势力大,但他未依靠家族势力,毅然赴西域并在此生活多年直至83岁去世,为西域建设贡献巨大。此外,在M12土洞墓中还出土了如金银平脱器等罕见的宫廷御用奢侈品,填补了新疆考古空白。

从生活用品到祭祀礼器,拼凑出古代新疆社会全景。陶器反映阶层差异,普通人家实用为主,贵族阶层追求精美、蕴含文化融合元素。青铜器在军事、礼仪场合的运用,映射出权力结构与战争防御体系,表明当时吐鲁番地区已有成熟社会组织应对内外挑战,保障绿洲城邦繁荣稳定。

从墓志记载可知,李重晖在唐朝的政治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任职经历与西域事务紧密相连,表明唐朝对新疆地区的行政管理细致且深入。唐朝通过派遣官员如李重晖等,将中央的治理理念和制度推行至新疆,在当地构建起有序的政治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

“从李重晖墓志记录中的‘倾慕班超之志’,可见他心怀报效祖国、守土固边的情怀,并没有因为出身世家大族而选择安逸生活。”尚玉平说,在已发现和被记载的古代驻守及生活于新疆地区的历史人物中,有不少像李重晖这样生在中原、献身边疆的守护者。

在新疆考古及历史研究高质量发展层面,此次考古发掘运用大量前沿技术。无人机测绘全景呈现墓群分布,精准还原墓葬布局;碳-14测年技术为墓葬断代提供精准依据,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考古团队跨学科协作,结合历史学、人类学、地质学知识,解读出土人骨、土壤样本与文物承载信息,构建起吐鲁番地区古代社会生活全息图景,填补多项学术空白,促使新疆考古从传统走向精细化、科学化,驱动历史研究迈向新高度。

文物见证古代新疆经贸活力。丝绸携带的生产信息,印证中原与西域存在严密贸易网络,吐鲁番是关键中转站,驼铃悠扬中,东西方物资、财富在此集散,以物易物、官方朝贡贸易兴盛,为地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经济动力,奠定新疆成为丝路要冲的历史根基。

古代卫戍边疆精神也在墓群中找到映照。不少墓葬中出土兵器,从锋利坚韧的铁剑到强弩的组件,诉说着戍边将士的热血过往。墓志铭、壁画里描绘的行军作战、屯垦场景,展现古人扎根边疆、保家卫国决心。

回溯历史,他们携家带口、风餐露宿,在吐鲁番这片土地上,一边抵御外侮,一边垦荒植谷,为后世留下不朽精神丰碑,这种精神跨越千年,至今仍激励新疆各族人民守护家园、团结奋进。

(中国日报新疆站记者毛卫华|马倩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