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绿道牛恋村段,风景诱人。记者江枫/摄
有时赏花,有时观鸥,有时被中山杉林吸引,有时为薰衣草花海沉醉,人们走走停停,却又满眼风景,这就是走在滇池绿道上的感受。2025年春节期间,滇池绿道外海段一期试运营对公众开放,立即吸引了诸多游人前来体验尝鲜,并收获了一串串好评。
明确定位和功能,建设“国内一流、省内第一”绿道
建设滇池绿道,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湖泊革命”攻坚战和绿美云南的重大举措,落实昆明市委打造“滇池旅游黄金岸线”的发展部署,同时回应市民对滇池美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
省委、省政府对滇池绿道建设非常重视,曾指示要将绿道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省内第一”。为此,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召集多个国内高水平设计团队,对滇池绿道的规划定位、设计选线、建设内容进行多轮研究,最终明确将滇池绿道的目标定位为“世界级高原名城会客厅、滇池最美绿色翡翠项链”,主要承担“环湖生态屏障、城市山水景廊、文化旅游长廊”三大功能。项目在设计层面就明确,要在尽量保护湖泊生态环境完整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串联滇池周边资源,形成“傍山—瞰湖—穿林—近湿—踏田—连村”的多元绿道特色,体现滇池绿道“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的特点。
滇池绿道沿线迷人的薰衣草花海。记者江枫/摄
制定科学原则,发挥“协同治理、环境添彩”作用
2021年3月,滇池绿道项目作为昆明市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启动建设,规划总长度达137公里,离湖岸线距离约250米,按25米总体宽度建设,分3段实施。长约37公里的滇池绿道环草海段和海埂公园至3个半岛段,于2022年4月30日率先实现基本贯通。
“昆明规划建设”发布的滇池绿道规划图
滇池绿道外海段起于新宝象河,沿顺时针方向止于西山龙门,总长约100公里,含绿道主游径和生态过渡带的标准宽度为25米。外海段一期工程的绿道主游径全长71公里,其中道路部分长度为61公里,桥梁栈桥部分为10公里。道路宽度依照实际情况在4至7.5米不等,桥梁栈桥共计30座,其中跨河桥17座,栈道13座。
滇池绿道山之桥段,水景与山景巧妙结合。记者戴兴/摄
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有关人士介绍,滇池绿道外海段一期工程严格遵循“以道守界、协同治理;生态优先、助力保护;因地制宜、连续贯通;环境添彩、文化点睛”的原则进行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绿道主游径、生态过渡带和支撑服务系统。“以道守界、协同治理”,就是落实省委、省政府一湖一策部署,通过绿道建设科学保护并有效固化湖滨生态湿地空间,全面助力滇池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沿线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生态优先、助力保护”,就是在建设过程中严格保护环湖自然水文过程,保护环湖核心生态资源,尽量利用原有机耕道、农村道路建设绿道,避免绿道建设割裂环湖生态空间,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因地制宜、连续贯通”,就是根据滇池环湖现状等立地条件,因地制宜确定绿道宽度、分幅、色彩、坡度,以新建、改造、划线等方式,保障绿道安全畅行、连续贯通;“环境添彩、文化点睛”,就是项目建设注重景观近自然化、田园大地风景化,与周边环境充分协调,同时深入挖掘滇池环湖历史文化资源,注重自然与人文、艺术的结合,传承地域历史文脉,彰显滇池历史文化特色。
海晏村传统民居与新消费场景的结合。记者江枫/摄
为充分发挥滇池绿道的辐射带动作用,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对滇池绿道外海段一期工程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科学制定了“以道守界、协道带面、串道活链、借道展卷”的建设要点,指导项目建设,在实现“以道守界”的同时,串联沿线生态湿地、文化景区、传统村落和田园风光等资源,推动湖滨生态空间综合整治,挖掘滇池流域旅游资源,带动沿线区域产业融合升级,实现滇池流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新格局。
外海段一期工程主游径基本贯通,修复约54公顷山体
目前,滇池绿道外海段一期工程主游径全线已基本贯通,项目生态过渡带部分完成地形塑造172.01万平方米,种植乔木2.204万株,灌木、地被、草籽等撒播145.58万平方米。还计划新建服务驿站及厕所32处,同时还要建设全线监控、广播等智慧化管理设施。
滇池绿道外海段一期工程结合沿线山、水、林、田、湖、草、村的不同风景特质,以“七彩云桥”为主题,设计建造13座特色栈桥;结合沿线的入滇河道沟渠,以“物语小桥”为主题,设计建造17座各具特色、融于环境的跨河桥。为了落实中央环保督察违建整治要求,还对铭真、长腰、大湾山的绿道周边区域约54公顷山体进行生态修复,目前,原裸露土坎陡坡均已顺坡复绿,林木数量与质量显著提升,山地植被群落健康稳定,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滇池绿道林之桥段,大片的中山杉成为迷人风景。记者江枫/摄
为了缓解城市防洪排涝压力、增强湖滨带净化调蓄功能,项目还依托绿道沿线坑塘沟渠,建设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湿地等海绵设施,形成四处共计95.3公顷的滇池滨湖海绵城市示范片区。
绿道串联8处湿地公园,串联沿线二十余处美丽乡村
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有关人士介绍,滇池绿道作为滇池核心保护区的实际落地物理边界线,优化完善了《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中对滇池生态保护核心区的认定与划定范围,绿道围合面积比原一级保护区内陆域生态空间增加2.84平方公里,同比增加10%,通过生态空间的合理划定管控,构建环湖生态网络的治理屏障,湖泊生态红线和滇池绿道重合比例达60%。
滇池绿道牛恋村附近,水、岸、林有机融合。记者江枫/摄
按照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思路,滇池绿道对沿线的国土空间要素进行了一体化整治。结合环保督察违建整治,对铭真、长腰、大湾山等绿道周边区域进行山体生态修复;结合大湿地保护与海绵城市建设,对沿线坑塘湿地进行修复提升,建设海绵设施;采用分幅栈道形式,对沿线现状中山杉林实施最低扰动建设,保护现状林木;结合农田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生态沟渠、净化湿塘,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滇池绿道还串联了沿线宝丰湿地、王官湿地等8处主要湿地公园,串联了卧龙浦、海晏村2处历史文化名村,串联了小渔村、牛恋村等沿线二十余处主要美丽乡村。以“绿道+”为抓手,通过“村庄活化”“有机更新”“景区整合”“场景植入”“业态升级”等措施,形成了一条特色价值链,促进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实现兴业富民开放共享,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建设“两山理论”的示范实践基地。
游客在滇池绿道草之桥段参观。记者江枫/摄
滇池绿道还原了 “渔浦星灯”“海潮夕照”等滇池历史古景,建造了沿线30余处观景平台,通过展现自然风景、挖掘历史古景、创造合宜美景,将绿道打造成了滇池黄金旅游岸线上最大、最全面的最美风景展示屏幕。(昆明信息港 记者江枫 王奕然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