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整版报道中外青年走进长安社区 同居民共品非遗文化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2-12 20:36:51
分享

编者按:

2025年2月12日《中国日报》推出“中外青年走进沈阳长安社区 共品非遗文化”整版报道,点赞中外青年与社区居民共同体验非遗文化。本次“四海同心 一起过节”主题活动由中国日报社、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教育厅共同举办,沈阳市委宣传部、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沈阳市大东区委宣传部、沈阳市大东区长安街道长安社区协办,共吸引了来自辽宁大学、沈阳化工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医学院的十余个国家的中外青年参与。

“小心,对,就是这样,慢慢往前迈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里,几位中外青年在老师的搀扶下,正小心翼翼地尝试踩高跷。来自辽宁大学的巴基斯坦籍留学生马苏德刚站上高跷,便紧张地抓住老师的手。“别怕别怕,重心要稳住。”老师耐心指导。在一旁的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加油鼓劲中,他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这是2月10日发生在沈阳长安社区里的温暖一幕。来自十多个个国家的中外青年齐聚于此,共同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高跷表演者精彩的展示后,这些年轻人被这项独特的民间艺术深深吸引,纷纷要求上场体验。

“哇,太神奇了!”在面人展台前,来自沈阳化工大学的泰国籍留学生林佳怡看着非遗传承人三两下就捏出一条栩栩如生的小蛇,忍不住拿出手机拍照。当她自己尝试时,虽然捏出的形状有些歪歪扭扭,但她开心地说:“总算能看出是条小蛇了!”

剪纸艺术展台前同样热闹非凡。沈阳师范大学的俄罗斯籍留学生尤莉娅惊讶地看着剪纸艺人用剪刀勾勒出她的侧影:“真的好像啊!这可比照相有意思多了。”在她身旁,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视觉传达专业的夏瑀晨正认真地学习剪纸技巧。“很荣幸作为一名志愿者参加到这次活动中,与中外青年和志愿者们在一起,走进社区。”她指着自己刚剪好的作品说,“本次活动让我更加了解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今后我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设计出更多优秀的文创作品,为非遗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欢声笑语中,社区老年舞蹈队的秧歌表演将现场气氛推向新的高潮。当社区老年舞蹈队表演秧歌时,来自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加蓬籍留学生贝莱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这位航空工程专业的留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中国舞步。“虽然不太标准,但跳得真开心!”他笑着说。

糖画展台前挤满了人。来自沈阳化工大学的老挝籍留学生宋曼琪看着糖浆在石板上逐渐成型,变成一只威武的东北虎:“原来糖也能画画,太厉害了!”一旁的沈阳化工大学蒙古籍留学生蒙柯也正专注地学习编织沈阳绳结。“在家练小提琴的时候,老师总说要注意手指的细微变化。编织这些结也是一样,手指稍微用力不当,整个图案就会变形。”他一边调整绳结的松紧,一边说。

“看到社区里这么多老年人都能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精神这么好,”来自沈阳医学院的巴基斯坦籍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佟达说,“作为一名医学生,我真切感受到了中国社区医疗服务的优秀成效。”

“这里的每一项技艺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来自辽宁大学的日本籍留学生东凛说。当她看到社区门口的春联“家睦邻善 国富民强”时,特意用手机拍下。“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心愿,也是日本人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黄昏时分,留学生们意犹未尽地告别社区。“今天的体验让我看到了真实的中国社区生活。”来自沈阳师范大学的越南籍留学生陈氏明月用流利的中文说,“这不是走马观花的参观,而是一次真正的文化交流。”

在这个普通的周一,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相遇,让沈阳的一个社区成为了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正如沈阳师范大学的韩国籍留学生李行所说:“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不同国家的年轻人找到共同语言。”

(赵银晶 曹雪 刘适铖|拍摄 张晶晶 吕顺 高思雨|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