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教育系统大力推动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5-02-20 13:44:10
分享

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北街小学科技大篷车嘉年华活动上,学生在近距离观看编程机器人的构造。杨潇 摄

安徽省淮北市首府实验小学学生在体验科普大篷车VR。 万善朝 摄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小学科学教育念兹在兹。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两年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部署推动,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并专门召开全国推进会,各地各中小学以超常规举措,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取得重要进展和关键突破。中小学科学教育面貌焕然一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育人活力。

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快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

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质量,关系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基础,牵动着强国建设的未来。

这样的认识,正深刻影响着教育战线。

近年来,关于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文件紧锣密鼓出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做着“加法”。

最大的合力——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相关部门有负责牵总头、抓协调的,有负责宣传发动、营造氛围的,有负责组织动员、强化保障的,有资源供给、具体实施的,有提供智力支持、人员支持的,“大科学教育”格局背后,是国家、社会各方面对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

最细的部署——发布《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制定《中小学科学类教材质量标准框架》,为上好科学课提供规范指引;部署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启动“国优计划”、升级“国培计划”、开展“院士师范院校行”活动等,夯实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基础;成立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召开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推进会、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等,持续推动科学教育质量提升。

最强的回应——各地各校因地制宜探索科学教育。安徽省开展科学教育调查,全面摸清科学教育现状,印发工作实施方案,细化20条具体举措和任务分工;广东省广州市十六部门联合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向全社会征集人才,组建科学教育专家库;天津市河西区各中小学开设科创类主题课程、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等特色项目,列入学生课后服务选课“菜单”。

发展的新风,不断带来惊喜。

2023年11月,好消息传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在中国上海设立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这是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首次落户中国,是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设立的第十个一类中心,也是其在欧美之外首个全球性一类中心。这说明,中国推动理工科教育发展富有成效,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肯定。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加速演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步伐正快速迈进。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推进会上指明未来方向:“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夯实基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办好科学教育的路径多起来

在河南郑州经开区蝶湖小学,有一面“会提问”的墙:“时间为什么不能倒退”“空气为什么看不到、摸不着、闻不到呢”……这面墙被称为“好奇墙”,孩子们用问题点亮墙壁,让好奇心成为校园里最美的风景。该校校长张智慧说:“小学是科学教育的浪漫阶段,贵在为孩子营造一方大胆想象、敢于提问的空间。”

这是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的缩影。

2023年12月,教育部公布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名单。自那以来,一批实验区、实验校走在前、作表率,探索出一条条办好科学教育的新路径。

在课程资源开发上,北京市门头沟区研发“探源西胡林 探究水土流失根源”等京西研学路线100余条;山东省济南市实施“全学段贯通”工程,将52所驻济高校丰富的课程资源引入中小学校本课程。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洋口镇中心小学推行“人人都是科技教师”理念,成立科创名师工作室,把科学教育工作列入教师年终考核;海南省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在制度、晋级、评先评职等方面给予科学教师优先保障,构建专业化、有活力的科学教师梯队。

在评价改革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杨嘉墀实验学校建立“五小院士”好少年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争当“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好少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博古其中学利用数智化校园平台,为学生科技素养画像或建立电子成长档案。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湖北省宜昌市自2023年起,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经费,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保障;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开设“大学微课”、参与启动“步青计划”,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已有87.3%的学校开展了科普、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科学教育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科教“双向奔赴”成为科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今天,科技馆讲解员热情地为我们演示介绍了从宇宙的奥秘到生命的奇迹,太有趣了!”山东省日照市新营小学学生王俊棠在“科技馆里的科学课”上收获满满。

对此,日照市教育局党组成员、总督学潘明福总结的经验是:“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不能‘单兵作战’。”2024年,“科技馆里的科学课”被列为日照市为民办实事项目,持续强化科教协作与融合。

放眼全国,已有千余个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以及近万个乡村少年宫全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天宫课堂”、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等活动,源源不断地浇灌着青少年的科学梦想。

科学素养与报国之志强起来

2024年10月16日,邓稼先纪念广场上,来自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绵阳市富乐实验中学、四川省科学城第一中学(于敏科技中学)的师生举行了献花仪式。“我要永远铭记‘两弹一星’精神,以他们为榜样,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富乐实验中学学生任珊颖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指出,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当下勇当小科学家,未来争当大科学家,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

这两年,科学教育不仅让千万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实践能力,更在他们心中播撒下科技报国的种子。

我们看到,在北京,院士、科学家来到中小学生身边,他们的言谈举止和人格魅力无不感染着学生,每次活动,学生们都有提不完的问题;在四川,科学家(精神)宣讲队伍已开展1000余场宣讲,聆听的师生总是眼含热泪、心潮澎湃……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更加优质的科学教育,正推动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快速提升。

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以下简称“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呈现提速增长趋势。最新一次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科学学业表现整体良好,约八成学生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

当科学教育的翅膀托举起更多梦想,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孩子同样“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看到,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优质免费的科教资源不断更新,为全国青少年推开科学之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坚持“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治风沙”理念,因地制宜开发校本学习资源;青海油田第三小学鼓励学生准备“科学问题本”,记录生活中的疑惑和好奇,再与教师一起寻找答案……

全国中小学生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近两年,东、中、西部学生科学素质水平均实现增长,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表现逐年提升;抽样调查显示,东、中、西部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首次缩小——这意味着,伴随科学教育的发展,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持续快速提升的同时,结构也在逐步优化,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基础进一步夯实。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在全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中小学科学教育正加速奔跑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