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实现5%的经济增速,为世界经济复苏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绿色低碳转型进程显著加快,据统计,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突破1200万辆,平均每十个车主就有四个选择购买电动汽车。在多家外资机构发布的2025年全球投资展望报告中,中国市场依然备受青睐。
生存·选择·责任
中国能耗占全球的26%,交通能耗占总能耗的五分之一,然而中国能源行业的数字化程度却较低。能链集团董事长戴震表示:“国外已有企业成功运行这一经营模式,当时我发现这数十亿级的市场在国内尚属空白。”起初,他们所做的事情类似于美团,通过物联网和算法将上游的能源供应链端、中游加油站端和下游消费端进行供需匹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帮助客户降本增效。
能链中心的智慧大屏上,一张张货车司机的照片组成了一面用户墙,这是能链几位创始人的初心。每个司机背后都是一个家庭,驾驶室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几张优惠券省下的钱足以让他们露出笑容。为能源行业提供专业的数字软件运营服务,使能链在国内落地生根,开启了以“让每个人都用上绿色能源”为愿景的发展之路。
对于戴震而言,创业是一个客观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规律可循。从发现市场需求、设计可行且高效的方案,到持续迭代优化服务,不同时期都需要贡献相应的价值——不仅在优化行业资源配置、实现全链条降本增效中贡献经济价值,还要积极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助力交通能源碳减排,以实现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
自2020年起,能链集团连续五年登上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戴震先后获评“2021最具零碳力量创始人”和“践行双碳目标2022年度杰出创新企业家”。据统计,2024年中国独角兽榜单中,独角兽企业主要集中在新能源、人工智能和半导体三大高增长行业。其中,新能源行业的独角兽企业数量最多,达到38家,总估值为9056亿元。
转型·收缩·增量
市场与需求的演变促使能源行业面临转型。戴震认为,交通能源的全面转型依赖于三大支柱。首先是能源供应与储存方式的变革,这主要体现在电池技术的进步上;其次是交通工具的变革,即从传统燃油汽车向电动汽车的过渡;第三是交通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这将导致全国价值高达10万亿元的加油站逐步向充电站转型。
戴震通过一张曲线图展示了他对能源行业过去、现在及未来趋势的洞察:几条曲线从低点开始攀升,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直观地反映了燃油车、新能源车以及混合动力车的发展趋势。预计到2025年,燃油车将达到峰值,数量约为3.27亿辆;新能源车的保有量预计也将达到约5000万辆,接近15%的临界点;保守估计至2056年,新能源车的峰值将达到3.46亿辆……这是他众多手绘图表中的一幅,揭示了油电双轮驱动时代,交通能源的油电切换是未来十年内最具确定性的机遇。图中所示,2025年作为一个关键节点,能链将在一个减量市场中实现逆势增长,如何进行战略规划与布局将成为接下来一年的核心议题。
从资本增长到盈利增长,在戴震的引领下,能链即将迎来第九年的浪潮。他曾在“中金碳中和2060论坛”上分享了“一减一替”能链方案,即在存量石化能源中实现减排,在增量新能源中实现替换。首先是减少燃油车的碳排放,通过降低空驶率和能源数字化管理来减少碳排放,例如在新车的中控大屏中嵌入团油、快电等能源数字化服务,利用算法对能源利用进行优化,从而实现降低约10%的碳排放。中国能源零售总额在交通行业一年约3.5万亿元,降低10%即可节省3500亿元,这些资金可用于投资充电桩或加氢站等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其次,通过发展新能源车实现对燃油车的增量替代。针对新能源汽车,能链可将充电桩的利用率提高2-3倍,将原本4年的回报周期缩短至2年多一点,吸引更多人和资金投资充电桩,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减一替”方案勾勒出未来能源行业的新蓝图。
导向·整合·践行
科技的进步为能源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动能。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由传统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国产人工智能产品异军突起,引发多个行业共振。
当前,能链解决方案在解决行业痛点方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能源消费的数字化程度原本较低,人工智能在提升效率和用户体验方面的潜力巨大。能链研发的自动充电机器人,正好适应了即将到来的自动驾驶补能场景。它集成了深度学习、V2X、3D视觉等智能化技术,基于图像识别、自动驾驶、定位及控制算法、机械臂轨迹规划等技术与设备,并配合摄像头、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等环境感知设备,实现了自主路径规划、自动插拔枪等功能。其次,中国能源消费场景目前存在严重的供需错配,特别是在城市充电服务场景中,能链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实现了车机及能源消费的数字化匹配和精准导流。能链智电推出的NEF(NAAS Energy Fintech)系统,基于区域实时充电需求及电力动态定价优化,实现了场站用户导流、精准推广、充电枪运营状况实时监测、智能选址及运营运维等功能,帮助充电运营商精准匹配供需,提升场站经营效率和盈利水平。同时,还能有效协助地方政府、充电站投资者合理规划和布局充电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
浙江安吉与能链智电合作,打造了全国最大的光伏储能充换电一体站,配备了4.2兆瓦的光伏发电和8388千瓦时的储能容量,设有30个快充桩、400个可调桩和2个换电站,预计年发电量432.8万千瓦时,每年节约标准煤1358.9吨。
能链与安徽皖能合作的综合能源港项目,位于合肥,单站投资达1.03亿元,是安徽首座、全国领先的“油气电氢服”一体化综合能源港,单日最大可满足2000辆燃油车、80台次氢能公交、576台次充电车辆、300台次换电车辆的供能需求。
“能源数字化、人工智能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当前能源数字化仍处于市场早期阶段,至少还有20年的产业发展周期。我们希望市场上出现更多参与者,通过互联互通和开放合作,共同服务超过3亿车主,助力交通能源转型。”在谈到数智化背景下的战略布局时,戴震坚信发展空间依然广阔。
年化交易额近千亿,将交通能源供给侧和需求侧物联网连接,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智能供需匹配。目前,能链连接了2.5万座加油站,占中国油站总数的22%;覆盖了114.6万把充电枪,占中国公用充电枪约45%;累计注册用户4亿,交易用户超过1.1亿,年订单量超过5亿笔,已将加油充电服务预装进比亚迪、广汽、一汽-大众、长安、蔚来、理想、长城、吉利等国内80%的主机厂车机,服务京东、顺丰、新希望、招商银行等上万家企业客户。
截至目前,能链累计交易额超过3000亿元,累计订单超过20亿笔,已经实现整体盈利,新能源板块已经在美股上市(中国充电服务第一股能链智电,股票代码NAAS,总部位于“两山”理念发源地湖州市安吉县)。
在谈到2025年的机遇与挑战时,戴震表示:“主要在于团队组织建设和竞争格局的变化。”这将是许多企业长期面临的考验。如何应对当前的困境呢?“可能是在不满足于现状与追求高效发展的动态变化中寻求同步提升吧!”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双碳”背景下,生活质量与生态环境的共赢是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长期目标。处于信息化数字化的浪潮中,我们的生活方式正面临巨大变革,一系列新概念正在重塑传统的生产服务。这是新时代对传统行业发出的挑战,每一个应对时代作出答卷的中国方案与实践案例都蕴含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不断攀登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和新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