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推动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0-31 20:45:45
分享

10月31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西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吕来升,渭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高振鑫,延安市副市长张世保,榆林市委常委、副市长曹治出席,介绍陕西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市域工作情况。

引汉济渭工程向西安供水超1亿立方米

吕来升表示,西安市98.52%的国土面积属于黄河流域,5年来,西安始终坚持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推动发展的重大机遇,深入贯彻落实3次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部署,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统筹保护治理,生态环境改善取得新成效。“我们始终牢记‘国之大者’,践行‘两山’理念,用心用情守秦岭葱郁斑斓、护黄河秀美安澜。”吕来升介绍,秦岭北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工程加快推进,秦岭西安段“48峪”综合治理全面完成,累计完成生态修复32307.6公顷、河道修复613.66千米,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水土保持率分别达48.03%、68.7%、83.93%。今年前三季度,西安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前进8位。9月份水环境质量考核中,西安市6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2个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100%。

落实“四水四定”,节约集约用水迈上新台阶。强化用水总量、强度双控,渭河、泾河、灞河“三河”流域水量完成计划分配,区域、流域“两域”水资源管控体系实现全域覆盖,引汉济渭工程向西安供水超1亿立方米,实现一池碧水绕古城。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和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4.47%,被评为国家节水型城市。建成再生水管网310.14公里、再生水年利用量突破4亿立方米,在国家再生水利用试点中期评估中名列第一。

坚持绿色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双中心”、秦创原建设加快推进,西安首次进入全球科研城市前20强。“双碳”西安行动加快实施,出台全国首个地方气候友好型企业评定标准,成功发行陕西省首笔碳减排挂钩绿色贷款,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78家、绿色供应链企业6家,规上工业“非电”用煤全面清零,西安市供电能力提升至1500万千瓦。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24条国内集结线路和18条国际干线,开行量、货运量稳居全国第一,前三季度西安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25.37%。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黄河文化彰显新担当。深入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强黄河优秀文化遗产、关中文化、红色文化等研究阐释,高标准建设“博物馆之城”,加快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西安市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13家,列入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42项,电影《柳青》、话剧《路遥》等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引领时尚,龙年春晚《山河诗长安》惊艳世界。

“下一步,我们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西安,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西安力量。”吕来升说。

渭南: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23平方公里

“近年来,我们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战略要求,全力打造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高振鑫说。

持续完善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十四五”以来累计营造林194万亩,林木覆盖率40.8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23平方公里。修复历史遗留矿山2.2万亩。秦岭重点区域管控实现全天候实时化可视化。2023年PM2.5改善全省第一,优良天数历史最佳;今年前三季度空气质量改善率全国重点城市位列第四。

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9个国考断面、5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建成国家级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1家,东雷抽黄灌区获评全国节水型示范灌区。富平“五水协同”成为西北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典范。蒲城列入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县。潼关、合阳入选全国首批水权改革试点县。9个县(市、区)获水利部“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稳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聚焦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大力实施产业创新、生态提标等“八大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全省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制造业投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均排名全省第二。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510万千瓦、全省第二;年发绿电60亿千瓦时,节煤18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05万吨。5个县区纳入全国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试点,澄城纳入全国首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

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黄河文化影响力日益凸显。传承文化遗产,潼关古城列入省级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韩城陶渠春秋京邑遗址入选全省六大考古新发现。白水仓颉庙获评4A级景区,韩城司马迁祠加快创建5A级景区,2024年国庆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47%和51%。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守好黄河母亲河,做好秦岭、黄河‘山水文章’,持续推动我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借此机会,诚邀各界朋友走进渭南这座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开放之城,与我们携手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渭南新篇章!”高振鑫表示。

降幅88%!延安平均入黄泥沙量由2.58亿吨下降至0.31亿吨

张世保表示,近年来,延安市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及相关规划,凝心聚力、奋楫笃行,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前三季度,延安市完成生产总值1737.91亿元、增长6.3%,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5个、1.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5.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3%、7.7%。

坚守生态红线,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推进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延安市水土流失面积由2.88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74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入黄泥沙量由退耕还林前的2.58亿吨下降到0.31亿吨,降幅达88%。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和野生动植物保护,近五年累计完成营造林59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3.07%,植被覆盖率达到87.6%。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全市陆生野生动物达264种,子午岭林区华北豹野生种群增至110多只。

加强减污降碳,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制定印发了《延安市碳达峰实施方案》,CO₂捕集利用、LNG提氦等一批绿色转型项目建成投产,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达373万千瓦,万元GDP碳排放强度下降5.22%。率先在黄河流域及我国北方地区实现水土保持碳汇交易,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延安经验”。

深挖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建成黄帝陵、延安革命纪念地、壶口瀑布、乾坤湾4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23年,来延游客达到419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31亿元,分别增长1.7倍、2.8倍。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209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6亿元,分别增长21.4%、16.9%。

“下一步,我市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抓好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绿色转型发展等重点任务,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延安样板’。”张世保说。

榆林:2019年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及种草573万亩

“近年来,我市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坚持北治沙、南治土、全域治水,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曹治说。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屏障作用更加突出。深入推进荒漠化治理,实施国土绿化五年行动,全面打好林草保护攻坚战,2019年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及种草573万亩,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2023年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国家主场纪念活动在榆林成功举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统筹推动坡改梯、淤地坝拦沙坝、退耕还林还草,2019年以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35平方公里,榆林市水土保持率达58.8%。因河施策开展系统治理,持续巩固黄河干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成果,2024年1-9月,榆林市16个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持续优化,持续推进兰炭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有序开展电石等企业提标改造,2024年1-9月,中心城区优良天数221天,同比增加10天;PM2.5平均浓度陕西省最低。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全面落实“四水四定”,加快水网建设。王圪堵水库至靖边引水工程已开工,黄河东线马镇引水主体工程完成73%,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工程主体管网基本建成。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累计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113万亩。加强水资源管理。全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利用攻坚战,实现重点工业企业和非居民用水户计划管理全覆盖,2023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4.95%。

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3年,榆林市地区生产总值7091亿元,经济总量占全省的21%、增量占全省的54%,跃居西部城市第5位,陕西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作用更加凸显。”曹治介绍道,榆林推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构建“4+8+N”项目支撑体系,做强做优现代能源产业,新能源、氢能、装备制造等一批接续产业项目相继建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19年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86%。

黄河文化弘扬焕发活力,文物保护利用成果丰硕。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宋夏历史博物馆等相继开馆,神木石峁、靖边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清涧寨沟商代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非遗保护传承成效显著。获批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横山老腰鼓、陕北秧歌等亮相中国-中亚峰会。黄河文化创作积极推进。《歌从黄河岸边边来》获全国第十九届群星奖,陕北民歌剧《黄河船夫》获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大奖。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周玮漪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