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响乐的中国气派和中国故事

来源:众望新闻
2024-09-20 19:40:20
分享

本文约4528字,阅读约需11分钟

九月金秋,贵阳飘香。这是心的神往,这是期待的交响乐章!

岁月的长河,不仅留下了文学,也留下了音乐!2024年9月8日“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交响组曲《秦岭回响》在贵阳大剧院首演。本场演出是文化和旅游部、贵州省人民政府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西部交响乐周的重要参演作品之一,由陕西省交响乐协会与陕西交响乐团合作呈现。

《秦岭回响》谢幕

交响组曲《秦岭回响》由作曲家、陕西省交响乐协会艺术总监崔炳元作曲,作家贾平凹作词,词作家、中国音协陕北民歌研究会会长尚飞林担任文学设计,陕西省交响乐协会会长李夏河担任出品人,贾平凹文学艺术馆馆长木南为联合出品人。当晚演出由著名指挥家邵恩指挥、陕西交响乐团演奏、王甜甜担任乐队首席,女高音歌唱家沙莎深情演唱第三乐章《月亮》,抒情女高音歌唱家王文娟演绎陕西方言韵白。由陕西交响乐团诠释秦派文化,是音乐陕军和文学陕军的一次跨界融合,意蕴深厚的文学主题与恢宏动人的交响乐章融会,给多彩贵州留下了绚丽的陕西文化华章。

“长安自古帝王都”也是我国古人类和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一条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了黄河长江,统领了南方北方。”这是贾平凹笔下的磅礴气象,也是交响组曲《秦岭回响》从百万字的文学资源中汲取的深厚意蕴。

陕西省交响乐协会力主打造陕派交响乐精品新作,此次出品的《秦岭回响》以交响乐语汇为载体,交响组曲《秦岭回响》共分烟火(韵白)、家园(交响乐队)、月亮(女高音独唱)、风雨(交响乐队)、自在(乐队与筝和大提琴)、龙脉(吟诵)六个乐章。作品的特色是在第一乐章和第六乐章中融入了文学化的方言韵白,作曲家将韵白镶嵌到交响乐的声部里面,并融入陕西方言、农谚,让中国听众按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去欣赏一部“接地气”的交响乐。丰富的音乐语言展现陕西音乐、陕西文学、陕西文化的风范,无疑,是首次探索,也是首次亮相。

崔炳元表示,交响组曲《秦岭回响》的创作历时近4年,其间遇到不少艺术难题,“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从文学性的了解到具体技法的选择……只要起床,睁眼就得考虑这个事儿”。在漫长的思索耕耘并一一攻克难题后,崔炳元统稿时心情很激动,继交响音画《姑苏人家尽枕河》交响套曲《成都》、第四交响曲《东方·译敦煌》等之后,又一部心血之作宣告诞生,其间熔铸着作曲家本人对秦岭、对陕西的理解与想象。

作品的文化特色离不开文学性的加持。除了文字的表意之外,作品更加紧扣主题,凸显中国文化的音韵魅力。崔炳元运用了中国特有的民间乐器,尤其是具有强烈地域风格与地域文化特色的秦腔暴鼓等,凸显出陕西文化的鲜明特色与厚重底蕴,让作品既有优雅舒展的线条,也融会了粗犷恢宏的气韵,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地方交响乐风格。

交响组曲《秦岭回响》挖掘音乐语境下的贾平凹语意,将秦岭中的壮阔风景与山水人家,民俗风物与历史幽深和谐融会,交响组曲《秦岭回响》是陕西省交响乐协会不断挖掘文化陕西的创意之举,是音乐与文学的相互碰撞、相互成就,开拓出陕西交响文学化的新探索、新境界。

原本以为秦岭交响是我看到第六届中国西部交响音乐周比较成熟的一部具有当代气派中国故事的交响乐章,谁知9月14日的最后一场宁夏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家乡的花儿》让我心动,更让我激动不已。当指挥曲鑫面对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后,他再一次介绍了曲作家,竟然又是崔炳元!也巧,那天我也就坐六排右边,起身让崔老师从我的面前出去上场向观众示意。2024年9月14日的那个夜晚,好期待的花儿如我所愿,静静地绽放出纯美的光芒。

《家乡的花儿》谢幕

交响组曲《家乡的花儿》为著名作曲家崔炳元创作,为六个乐章。主题均为广泛流传的河洲花儿或六盘山花儿。第一乐章《尕连手》(小快板):骑上个毛驴赶上个牛,身背后跟的是个尕连手。这个乐章选取了《乖嘴儿抿下者笑下》作为中段的展开素材。

第二乐章《花儿本是心上的活儿》(中速稍慢的行板)“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这个乐章是对“花儿”的直接颂扬,选取了《渴死了凉水嫑要喝》《獐子吃草滚山崖》《白牡丹就在大门上站》等三首“花儿”作为插部。第三乐章《仓啷啷令》(中速的小行板):左边的黄河嘛右边的石崖,雪白的鸽子水面上飞;一对的鸽子晴空里飞来,它俩是天配的一对对。第四乐章《眼泪花花儿把心淹下》(五朵梅与王洛宾的叙事曲)(柔板):走哩走哩者越远了,眼泪的花儿飘满了,褡裢里的锅灰轻下了,心中的惆怅就重下了。第五乐章《布谷叫唤立夏哩》(生动的快板):布谷叫唤立夏哩,我四月怀抱锄把呀,锄把拿着手心哩,我要毛蓝手巾哩。这个乐章选取了《拔了麦子拔胡麻》作为对比部分,进行了展开。第六乐章《上了高山望平川》(广板):上去个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红牡丹。优美的旋律个性丰满、层次丰富、变化多样、大气宽阔引人入胜,让人又凭添几分对宁夏“花儿”的神往。

乐章内部结构不拘一格,在相对完整呈现民歌的前提下,突破民歌上下句的结构,使之成为交响思维的叙事方式,使民歌的“原始基因”得到成长和壮大,更多地凸显本土创作的审美特征。同时,和声语言在不影响结构功能的前提下,极大尊重旋律所呈现出的音程进行特点,诸如四度叠置、二度叠置及小七度的和音构成,力求横向音程纵向呈现。乐队的织体设计与音色选择上既继承传统,又要有听觉上的新意。曲鑫指挥下的演奏家们精湛的演奏让人领略了花儿的魅力,宁夏歌舞剧院交响乐团结束后观众掌声经久不息,又返场《家乡的花儿》第三乐章《仓啷啷令》,演奏家两个小时的倾情奉献,给贵阳观众留下难忘深刻的印象!也给第六届中国西部交响乐周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宁夏釆风与当地回族歌手

青海花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曲调优美,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它不仅在青海地区广泛流传,也在西北五省流传,包括甘肃、宁夏、新疆等地。“花儿”曲令众多,歌手辈出,被誉为“大西北之魂”。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全国8个花儿会中青海省互助县丹麻的土族花儿会、大通县老爷山花儿会、乐都县瞿坛寺花儿会、民和县七里寺花儿会榜上有名。2009年9月被联合国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扎根民间。交响乐虽然是为“西洋”乐器,但依托民族音乐素材的系列创作,体现出作曲家敏锐独到的艺术眼光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如交响组曲《大唐》、交响音画《大秦岭》,特别是咏诵交响套曲《唐诗之路》、交响组曲《家乡的花儿》等作品中,无论是中国古典的“诗-乐”人文情怀,还是散落各地的民间音乐元素如甘青花儿、蒙古草原歌调等,都成为作曲家创作源泉并挥洒自如的快意呈现。

让很多人羡慕的是,崔炳元曾作为“西部歌王”王洛宾先生的秘书有过一段朝夕相处的经历,那是他在兰州军区文工团工作时的机缘,也正是和这位传奇歌王近距离的交往、学习,王洛宾先生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和坚守给崔炳元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奠定了他始终坚守从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灵感源泉这一创作的文化自觉;而同时,在中国音乐学院求学期间,又师从著名作曲家、歌剧原野的曲作者金湘先生学习,这段可贵又难忘的经历,最终打磨并牢固建立了其“多声性”的音乐思维和严谨扎实的学院派技法功力。这种立足并取自民族传统并经过“学院派”锤炼的实际效果,就是使音乐变得生动、鲜活,具有“可听性”,听其他的音乐作品,扑面而来的质朴、雄浑、优美、奋进的旋律,在让听者感受到音乐之美的同时,还获得人生的思考和启迪。

与西部歌王王洛宾

坐落于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的历史古迹,也是他创作的最初源泉,这首曲目也是作曲家之后一系列丝绸之路主题音乐创作的代表性作品。有记录表明,该系列作品自2005年创作以来,在西安大雁塔北广场播放已超过三千余次,成为古都西安的标志性音乐。他娴熟的写作技术,创作这样的“仪式音乐”可谓信手拈来轻松从容。他以陕北民歌固有的音乐特征为素材,运用交响乐的多声思维描绘热烈欢腾的景象,展现淳朴的民风。

此外,崔炳元先生还根据陕北民歌《兰花花》创作同名弦乐叙事曲,交响组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则以家喻户晓的《陕甘宁革命民歌五首》为素材,另一首弦乐叙事曲则根据王洛宾先生《在那遥远的地方》改编。此外,还有交响音画《丝路长安》、交响诗《炎黄颂》、歌剧《貂蝉》等,可以说,立足于古都“长安”和陕西、辐射西北区域,并兼容并包华夏广阔的大地,成为崔炳元创作的一个鲜明标志。

值得人们关注的是,自2018年以来,个人序列交响曲先后有第一交响曲《盛京故事》(东北是他的故乡,以“盛京”作为第一交响曲也有文化“出发地”之意味)、第二交响曲《成都》(该作品运用具有地域性色彩的音乐语言,从人文、历史、风景等多层次多角度用声音构建出成都的声音图景,2018年在新落成的成都音乐厅上演,成为天府之国的又一“声音名片”)、第三交响曲《进行交响曲——献给云南陆军讲武堂110周年纪念》等问世先后串联起了东北、四川、云南等地。而同样是2018年在苏州金鸡湖音乐厅首演的《姑苏人家尽枕河》则取意唐代诗人杜荀鹤《送人游吴》的诗篇,温婉细腻的音乐语汇勾勒了一副水乡写意画卷,特别是作品采用三部结构与诗句呼应,第一部分的音乐素材选自昆剧《牡丹亭·游园》片段,也饶有意味。而纵览他的音乐创作,更早一些的交响音画《敦煌舞韵——飞天》、交响组曲《家乡的花儿》、咏诵交响套曲《唐诗之路》、第一管弦乐组曲《内蒙古民歌六首》等作品,也无不体现着鲜明的地域文化风格。

在崔炳元先生的地域性文化标识中还有一个元素不能忽略,那就是他曾于2005年至2017年担任陕西爱乐乐团团长一职。陕西爱乐乐团的前身是陕西省交响乐团,该乐团曾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四大职业交响乐团”之一。20世纪70年代由该团演奏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曾被毛主席批示作为外宾到访欢迎仪式上演奏的指定曲目,而大家耳熟能详的包括《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在内的《陕甘宁边区革命民歌五首》最初也是由该团录制唱片并在全国发行,广为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在崔炳元担任团长期间,为了能够再续乐团历史上的辉煌,并给长安保留一片高雅艺术的“乐土”,多次举办“西安音乐大讲堂”等文化艺术普及活动,惠及西北乐友。

与作曲家畅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对音乐充满了热爱,率真而执著。在他那睿智的大脑里,既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还紧紧聚焦地域性特色文化,吸纳采用中国艺术中特有的写意手法进行创作,不断从民族音乐中汲取营养,不断超越并实现美的跨越。有评论指出,2018年崔炳元先生的音乐作品“有五部新作品上演,另外还有多部昔日之作被国家交响乐团等团体演出高达三十多部(次)”,这在全国交响乐作曲家中名列前茅。他的作品犹如包揽祖国山河大地一般的磅礴、瑰丽和畅快。他创作的音乐风格始终坚守民族化,扎根中国文化,取材于中国音乐,在运用专业作曲技术通过大型管弦乐队奏响兼具有时代气息和中国风格中讲述中国故事,奏响只有强烈时代感的中国交响音乐的瑰丽华章。

新闻背景

崔炳元:著名作曲家,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理事,历任陕西交响乐团团长、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

作者:段丽娜,原贵州日报文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现为贵州财经大学传播学教授、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促进会会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