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力花生增产 农民喜迎丰收节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9-20 19:10:27
分享

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辽宁沈阳康平海洲乡,第七届花生文化艺术节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为丰收的喜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得益于科技创新和新品种推广,当地花生产量较五年前翻了一番,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广场上,铺满金黄花生的长桌前围满了前来参观的游客,他们或品尝着香脆的花生糖,或驻足欣赏着花生秸秆编织的精美工艺品。不远处,一群身着艳丽服装的村民正在欢快地表演着当地特色的秧歌,欢声笑语回荡在金黄的田野上。

“今年的花生节格外热闹!”当地的种植户张详笑着说,咱们康平海洲乡的花生可是实打实地丰收了!以前一亩地产花生还不到190公斤,现在能达到350多公斤,真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这一惊人的增长背后,是沈阳农业大学花生研究所多年来的辛勤耕耘。团队负责人赵新华教授介绍,研究所因地制宜构建四个高质高效绿色栽培模式并大面积推广,建立10个核心县,覆盖58个乡镇,574个村屯,技术覆盖率59.6%,促进平均单产提升至251公斤,累计推广808.7万亩,增产荚果3.35亿公斤,总经济效益9.53亿元,综合效益显著。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赵教授坦言:“辽宁省具有悠久的花生栽培历史,是全国及世界重要的优质花生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但辽宁省是我国高纬度花生主产区之一,低温冷害、春旱伏旱已经成为限制辽宁省花生生产的关键环境限制性因素。”

面对这些挑战,团队在创制出22个抗逆种质资源、培育出农花5号、农花19等5个抗逆新品种的同时,以159份东北地区核心的花生品种(系)为试材,采用人工气候箱低温处理和20%PEG6000模拟培养鉴定和田间鉴定,建立了花生品种抗寒性鉴定评价体系与花生品种耐旱性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培育和筛选出抗逆高产的优质花生品种

在康平县海洲窝堡乡,沈阳农业大学花生研究所建立了550亩的示范区。当地龙头企业负责人季秀丽深有感触地说:“品种换了,产量明显提升。沈阳农大的专家在我们这儿开展养分高效抗旱花生新品种等花生绿色高质高效关键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花生亩产一年更比一年多。”

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产量,还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据了解,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花生肥料利用率提高了14.5%,化肥使用量减少了33.3%。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的支持。该院近日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以"立德树人育英才,强农兴农担使命"为理念,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科技创新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是农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在康平县海州镇的一个小院里,张详正在收拾她新添置的家电。以前哪敢想这些,他笑着说,“现在种花生的收入好了,家里添了洗衣机、冰箱,连老伴都舍得买了一台智能手机学着用呢。闺女在城里打工,我们也能底气足些。”这个小院的变化,正是整个村子日新月异的缩影。

展望未来,海洲乡乡长赵国吉表示,海洲乡将围绕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加快推进 “花生 +” 时代。通过打造 “海洲花生节” 特色产业文化品牌,优化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花生特色主导产业,提升海洲花生产业知名度与美誉度。建设“沈阳花生特色小镇” 新目标。举全乡之策,聚各方之力,做大、做强、做优花生特色主导产业,为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海洲力量。

从田间到餐桌,从农户到企业,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科技创新是这一转变的关键。通过产学研结合,沈阳农业大学花生研究所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实现了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更重要的是,这种发展模式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张详说:“现在种花生,我们不仅靠天吃饭,更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这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赵新华 刘适铖|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摄影 李春博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