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何东成报道 人勤春来早,万象始“耕”新。走进耒阳市马水镇湖德村育苗大棚,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育秧流水线上,工人们忙着装盘、洒水、播种、覆土……整个流程一气呵成,高效有序。
近年来,耒阳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局,积极打造“烟草+N”产业新格局,不断拓展烟基设施用途,顺利实现“一棚多育、一房多用、一地多收”,以实际行动持续助力烟农增收。
一棚多育,筑起绿色摇篮
(育苗工场里的早稻秧苗)
“过去每年3月下旬烟叶移栽结束后,这些育苗大棚就会闲置下来,闲置时间长达近8个月。为了改善这种现象,这几年我们积极与种烟乡镇合作,引导育苗专业户利用育苗大棚育秧和种植果蔬,既提高了育苗大棚的综合利用率,也为周边农户增加了收入。”耒阳市局(分公司)烟叶生产经营分部主任马云明介绍道。
走进育苗大棚基地,里面已是绿意盎然,一排排整齐的育秧盘映入眼帘,嫩绿的秧苗从盆中探出“脑袋”,整齐排列,长势喜人。相比于露天育秧容易受雨水、气温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大棚育秧配备喷淋系统、温湿度监测系统、自动化育秧生产线等设施,大大减轻了育秧工作的劳动强度,而且育出来的秧苗整齐、均匀、质量好,为新一年的丰收打下良好基础。
“再过段时间就可以插秧了,等秧苗发完,我就打算在大棚里种上一些蔬菜和西瓜,这里面保温效果好,早晚温差大,种出来的果蔬品质更好,不愁卖。”育苗专业户李成成开心地说道。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大棚综合使用率,耒阳市局(分公司)以马水镇燕中村育苗工场为示范点,通过“合作社+育苗户”模式,引领带动育苗户在大棚内种植瓜果蔬菜,成功让“闲置棚”变身“致富棚”。
现如今,通过发展果蔬种植和育秧,耒阳市10余处育苗工场的生产周期均从前一年的12月延续至次年8月,整体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且每处育苗工场能够长期为20余名农村劳力提供就业岗位,带动育苗专业户年均增收超1.5万元,既充实了农户的“钱袋子”,也丰富了周边村民的“菜篮子”“果盘子”。
一房多用,解锁丰收密码
(利用烤房烘干稻谷)
“收完水稻后,我们就将稻谷运入烤房内,设定好温度、湿度和烘烤时间,烘干后过来收就好,再也不用每天守着晒谷子、收谷子,比以前可方便多了。”马水镇种粮大户肖柏华一边看着烤房,一边笑着介绍道。
据了解,烤房作为烟叶烘烤的主要调制工具,每年的作业时间只有2到3个月,存在利用时间短、闲置时间长、利用率较低等问题。近年来,耒阳市局(分公司)联合当地烟农专业合作社,针对晚稻收割期间天气多变,农户晒谷难、用工多、占地面积大等问题,积极探索烤房利用新模式,把烤烟房变为“烤谷房”,成功推动闲置烤房转型为“晒谷工场”。
“现在用烤房烘干稻谷的农户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因为方便,更多的还是因为烘干的稻谷质量有保证,每座烤房仅用三四天的时间,就可以烘干稻谷8000多斤,农户只需要出燃料和电费,节省了不少人力物力,还杜绝了农户‘占道’晒谷的现象。”马水镇燕中村书记罗湘林补充道。
此外,由于烤房具有密闭、遮光、温湿度可控等特点,非常适合平菇、秀珍菇等菌类作物的生长,耒阳市局(分公司)引导农户利用闲置烤房发展菌菇种植,平均单个烤房可放置1500个菌棒,产出菌菇1000多公斤,让农户在非烟叶烘烤季也能利用烤房增加收入。
如今,烤房里飘出的不仅有烤烟香,也有稻谷香、菌菇香,烤房成了周边群众口中的“黄金屋”,让更多人拥有了“家门口的幸福”。
一地多收,铺就振兴画卷
(耒阳市桃花村烟后稻)
“上半年种高档优质烟,下半年抢种优质晚稻,忙是忙一点,但是心里高兴,一块地一年可以收两次,仔细算算,不仅够家里一年的开销,还能存下来好几万,怎么想都划算。”耒阳马水镇的种烟“老行家”罗满元一边说着,一边笑开了花。
近年来,耒阳市局(分公司)秉持“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的理念,全面融入重农抓粮大局,以耒阳市政府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依托,协调项目向烟叶种植区域倾斜,“十四五”期间共建设高标准烟田2万亩,协调合作社和种烟大户完成规模化农田流转近3000亩,集中打造了一批“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涝能排、旱能灌、机能耕、物能运”的高标准烟田,为烟稻轮作规模化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外,耒阳市局(分公司)积极协同烟区政府和村支两委开展政策宣讲会,广泛宣传烟稻轮作制度,发展有意愿、有能力的村民加入烟稻轮作队伍,充分建构起“以烟促稻、以烟稳粮,烟粮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据统计,近年来耒阳烟区的烟稻轮作率已经达到了100%。
“实行烟稻轮作后,村民积极性都很高,村民收入、村集体收入都提高了不少。以我们村为例,今年烟稻轮作种植面积1400余亩,预计烟稻轮作产值可达800万元,可为村集体创收近20万。”桃花村村支书刘钟笑着说道。
春风吹拂,带来秧苗的清香。放眼耒阳烟区,资源共享、融合发展的新风景时时可见、处处可感。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正迎着春风,满怀希望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