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回村的诱惑 : “95后”姐妹花回村 带苗族“奶奶团”搞事情……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2-25 17:37:35
分享

“95后”女大学生毕业回乡,创办苗绣企业,带领全村绣娘增收致富,让青春和梦想在大山深处绽放……

逐梦

不一定在北上广 广袤农村同样是实现梦想的沃土

山水相依,苗韵悠长,在黔东南州施秉县清水江畔的马号镇,有一个繁衍了六百年的苗族村落六合村。当地女性从小跟随长辈学习刺绣,普遍用于日常服饰、节日盛装和嫁衣制作,这一传统技艺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中。

潘阿香与好友潘施妹,和村里的大多数女孩一样,会吃饭就会唱歌,会唱歌就会绣花,在浓浓的苗绣氛围中长大。
2021年,23岁的潘阿香与同岁的潘施妹,大学毕业面临就业的选择,假期回村时,她们发现:“村里渐渐没有女孩跟着阿妈们学绣花了……”

被实惠与便利的现代服饰冲击,制作繁琐的传统服饰渐渐式微,苗绣技艺逐渐没落。

眼看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技艺无人传承,潘阿香与潘施妹决定留下来,一起为苗绣做点什么!“苗绣是我们的根,不能断。”
“留下好!村里太需要干事创业的年轻人了!”村党支部书记潘春仁得知二人要回村发展刺绣,高兴得登门承诺:
“有什么需要尽管开口,村里全力支持!”

2022年姐妹俩的贵州苗腾刺绣文化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但场地、资金、技术、订单等问题也接踵而至,困难重重。
姐妹俩迎难而上,四处奔走,争取到了多方帮助。镇里、村里将非遗工坊免租金供她们使用,并引入“天才妈妈·梦想工坊”项目,为其投入资金购置设备、为产业注入资源。同时,为她们与企业牵线搭桥,开展“订单式培训”,帮助掌握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艺。

创业伙伴
并非精英才俊才行 400余“巧手奶奶”妙手生花锐不可当

公司框架搭好后,怎样吸纳人才成为最大问题。

“两个小年轻凭什么对我们指手画脚?”“教我们刺绣?也不看看你们的手艺都是跟谁学的……”六合村有着悠久的苗绣历史,村里45岁以上的妇女几乎都是“刺绣高手”。20出头的小丫头怎么团结这群“老专家”?
面对老绣娘的质疑,姐妹俩没有退缩。转而三顾茅庐,邀请村里技艺精湛的苗绣能人刘水有入伙,担任技术指导。
被年轻人传承发展苗绣的用心打动,刘水有接下了邀约,同时说服身边的绣娘一起加入。
“苗绣不仅是手艺,更是苗族人的情感载体。”刘水有说,有机会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助力年轻一代绣娘成长,她非常开心!
最有能耐的绣娘都加入了,村里持观望态度的绣娘也一个接一个加入。公司成立仅一年,便吸纳了400余名绣娘其中,50岁以上的占一半以上,年纪最大的绣娘有90岁。大家笑称,这是潘潘姐妹的“奶奶团”!

“现在跟着两个小年轻干,一幅绣片能卖到500元,每个月都有活接!”有30年绣龄的刘孃孃,跟着姐妹俩干了3年,平均每年能增收5000余元。
“妙手生花”的技艺,给村里人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收入,如今绣娘们最开心的日常就是:“走走走,去小潘妹那领订单!”
农闲时接订单,农忙时顾田地。灵活就业模式让村里妇女既能照顾家庭又能靠手艺增收,不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留下来加入了绣娘的队伍。

破局 引入时尚新风

传统与现代“携手” 好绣品乘风破浪“触网”热销

如何让苗绣老手艺满足新的市场需求?潘阿香、潘施妹、刘水有可下了一番功夫,三人发挥所长,各司其职。潘阿香负责规划与销售,潘施妹主攻市场拓展,刘水有则传授核心技艺。

苗绣技艺的传承不能止步于复刻传统,在潘阿香和潘施妹看来,更要“用年轻人的语言讲古老的故事”。
两人一边通过网络接订单,一边参加各种学习和比赛,
先后参加了中国妇女基金会的公益时尚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等活动,不断开拓视野精进技艺。

姐妹俩采用“理论+实践”模式,不断强化绣娘的设计能力,系统培养“艺术型绣娘”。技术指导刘水有则负责将姐妹俩采来的“新风”用传统技艺分解教授给伙伴们。
这些年,潘潘姐妹花与400余名绣娘将现代设计理念用传统苗绣表现,开发出装饰画、背包、口罩、晴雨伞、玩偶、保温杯、冰箱贴、发卡等系列文创产品。这些作品既保留苗族图腾的韵味,又贴合都市审美。通过网络平台热销,订单不断。
截至2024年,公司营业额突破70万元,交付绣片2万多片,产生劳务费超过30万元,带动400余名绣娘实现家门口就业。
随着村里的苗绣产品远销北上广,六合村绣娘的故事也登上各大展会。潘阿香、潘施妹和伙伴们的目标却不止于此:“我们想让更多的人爱上苗绣一起传承和发展苗绣。”

没有那么多天赋异禀,努力的人总是翻山越岭。

在姐妹俩的带动培养下,六合村25人入选施秉县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获2023年贵州省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大赛一等奖,9人荣获2023年贵州省“最美贵州绣娘”。
从刚毕业大学生到苗绣产业带头人,潘阿香与潘施妹用实干笃行重新定义了“传承”,两名年轻人与400余名老“守艺人”飞针走线间的美丽接力,传的是苗族瑰丽的文化,传承的是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编辑: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杨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