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耄耋老人手织围巾温暖黑河戍边民警——
“围巾爷爷奶奶”这次的拥军爱党路跨越2300公里
“这个包裹收件人是咱们派出所,谁寄的啊?”
“你看上面有字:敬中国边关最可爱的人!”
点击观看视频
2月10日,黑河边境管理支队爱辉边境派出所收到一个来自河南安阳的包裹。“敬中国边关最可爱的人”10个字留言,让在场的民警心中既好奇又不禁升起一股暖意。
打开包裹,10条红黄两种颜色的围巾出现在眼前。围巾长约1.5米,一头系着一张卡片。卡片的一面绘有中国地图,另一面是一张照片。照片中,两位穿着棉衣棉裤戴着棉帽的老人在摆满毛线的室内聚精会神地织着围巾,老人的脸颊爬满皱纹,双手饱经风霜甚至有些僵硬,但织围巾的动作却灵活稳健。
副所长成瑶按照包裹上的电话号码添加了微信好友赵红亮,终于“解密”了这个跨越2300公里山水,携满温情关爱的包裹背后的故事。
卡片上的两位老人是赵红亮的父亲赵中福和母亲张娥梅,也是鼎鼎有名的“围巾爷爷奶奶” ,两位老人用日复一日、一针一线织就的围巾,温暖着全国数以万计的戍边军警。
点击观看视频
赵中福老人今年90岁,是一名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几十年来,他和老伴张娥梅一直坚持做向戍边军警寄送围巾这件事。从开始织围巾到现在,两位老人已经用坏了6辆纺花车,寄送出近6万条围巾,范围几乎覆盖了我国所有的边关。
赵红亮向记者介绍,赵家人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向守边戍边人员邮寄自家人手工制作的物品。最初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佳,以送鞋垫为主,偶有围巾;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家中经济条件大有改善,才以围巾为主,邮寄的围巾数量也逐年增加。几十年过去了,耄耋之年的两位老人虽然年龄越来越大,眼睛也越来越花,但“围巾爷爷奶奶”却从未放下手中的针线。
赵红亮告诉记者:“我父亲的拥军爱党情结源于祖父辈。我的祖父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曾参与创建了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第一个党支部。抗日战争期间我父亲8岁时就成了一名儿童团员,经常为地下党送信传递消息。”赵红亮的爷爷出生于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在党的带领下跨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切身感受生活的变迁、时代的发展。老人发自内心地拥军爱党,曾在临终前嘱咐赵家后辈,一定要把拥军爱党这件事继续做下去。
赵中福老人深受父辈影响,几十年间无论家中经济状况如何,始终身体力行地做着拥军爱党这件事。他的子女们不仅支持父亲母亲,也经常与父母一起编织围巾。在全家人的共同参与下,赵家每年编织和寄送的围巾至少3000条,这不仅在无形当中增进了一家人的感情,也涵养了赵家的纯正家风。赵红亮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受家庭熏陶影响,在海南大学当老师的他也会组织大学生手工编织围巾,寄送给全国艰苦边远地区的小学生,让爱和温暖在大孩子与小朋友间涌动。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赵家人从最初守在电视机前关注全国新闻媒体报道的边防连队、哨所和边境派出所事迹获得相关信息,到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新闻、微信公众号推文等渠道获得更多的边防驻守单位信息,寄送围巾的范围越来越广。
这次,他们是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到爱辉边境派出所戍边守疆的事迹,深受感动,便亲手编织了围巾,寄送给爱辉边境派出所的民警,希望他们在保家卫国的同时也能保重自己的身体。
爱辉边境派出所隶属于黑河边境管理支队,负责中俄边境线17.5公里的管控工作。冬日的黑龙江千里冰封,寒风呼啸,气温最低时近零下40℃。民警们每天都要冒着凛冽的寒风,在中俄界江黑龙江冰冻的江面上进行巡检,呵气成霜、睫毛结冰、手脚冻僵都是常有的事。
2月14日,记者来到爱辉边境派出所采访,看到民警们系着红彤彤的围巾在边境线上巡逻,观察、眺望、检查,仔细认真,丝毫不曾懈怠。
“爷爷奶奶的围巾柔软又温暖。”“戴着爷爷奶奶的围巾巡逻,暖和多了,感觉巡逻路都不那么长了。”“戴着围巾不仅身体暖,心里更温暖。”民警们纷纷表示:“收到这份特殊的礼物,深受感动也备受鼓舞。戍边守疆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们将坚守祖国边境线,以岗为家,用忠诚和担当为祖国和人民筑牢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
“千言万语道不尽拥军情,一针一线织不尽爱党心。”副所长成瑶请赵红亮向二老转达民警们为祖国守好边、站好岗的决心和信心。成瑶也表示,爱辉边境派出所全体民警衷心感谢二老并向其家人发出邀请,希望有机会他们可以携二老来黑河走一走,看看祖国的大美边疆。
作者 | 李丹丹 佟永明 肖爽 穆怀平
责编 | 徐宏伟 王 涵
审核 | 佟永明 韩雪松
监制 | 马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