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孙颖教授、唐玲珑教授团队在国际肿瘤学巅峰期刊《临床医师癌症杂志》(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影响因子503.1)发表全球首篇临床试验研究论著!这项突破性成果以“鼻咽癌诱导化疗后缩小体积放疗对比传统放疗”为题,开创了该杂志创刊的先河!
据了解,CA被业界称为“神刊”,既往主要发表癌症流行病学报告和综述。该研究是杂志创刊以来的首篇原创研究成果。据杂志社反馈,他们决定尝试接收临床研究已经1年了,最终选中该研究作为首篇临床研究成果。
本研究是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团队牵头,联合中山市人民医院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3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开放、非劣效、多中心III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孙颖教授、唐玲珑教授、郭蕊副主任医师、谢方云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唐玲珑教授、陈林博士、徐桂琼教授(中山市人民医院),张宁教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黄成龙博士后为共同第一作者。
鼻咽癌高发于中国,新发病例占全球47%。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根治手段,但中晚期患者需要在放疗前接受化疗,放疗前化疗使90%患者肿瘤缩小,而既往国际指南推荐放疗照射范围仍需包括化疗前肿瘤大小,导致周围正常组织(如内耳、腮腺)接受高剂量辐射,引发听力损伤、口干等不可逆副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为此马骏院士团队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标准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设计,纳入445例中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基于化疗后和化疗前肿瘤范围进行放疗。主要终点为3年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次要终点包括毒副反应和生活质量。
对照组(化疗前肿瘤范围放疗) 试验组(化疗后治疗范围放疗)
这项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证实,仅照射化疗后的肿瘤范围,并没有增加复发,却显著降低了毒副反应,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使我国鼻咽癌诊疗实现从“保生存”到“优生存”的跨越式突破!
√3年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达91.5%(与传统疗法持平)。
√严重放射性口腔黏膜炎降低4成,晚期严重中耳炎发生率锐减5成,口干症状改善6成。
√整体健康状态、体力状态、情绪功能显著改善,口干及唾液黏稠症状减轻。
化疗后范围放疗和传统放疗生存对比
化疗后范围放疗和传统放疗毒副反应对比
指导全球实践:国际舞台唱响中国强音
在2024年10月美国放射肿瘤学会年会,该研究作为最新突破进展(Late Breaking Abstract, LBA)口头汇报(全球70个研究投稿LBA,7项研究入选),震动全球医学界,被评价有望被国内外指南采纳,指导全球临床实践。
在2024年美国放射肿瘤学会年会上口头汇报
二十年磨剑:中国方案领跑世界
在鼻咽癌“中国占全球47%病例”的严峻形势下,立足于华南肿瘤防治“国家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马骏院士团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耕二十载,在鼻咽癌诊治上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将鼻咽癌的诊治从"保生存"到"优生存"的跨越。主要成果有:
▶ 主导国际通用分期标准(UICC/AJCC),12项修订中8项来自本团队的研究结果。
▶ 首创鼻咽癌“增效减毒”理论体系及治疗策略,论文发表于NEJM, Lancet(3篇),JAMA(2篇),BMJ(2篇)等四大临床主刊,获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项、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3项、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重大进展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 推动美国NCCN指南诊疗路径更新,6项重大调整中5项是基于本团队的研究,作为主席牵头制定《中国-美国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临床诊治国际指南》及《中国-美国-欧洲鼻咽癌放射治疗靶区勾画国际指南》。
▶ 建成世界最大的鼻咽癌治疗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每年收治鼻咽癌超过7000例,在欧洲机构“Expertscape”全球鼻咽癌学术排名中名列第一。
▶ 培养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长江特聘2名、青年长江1名和优青2名,建立了国家外专局/教育部“肿瘤个体化诊治的基础研究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及教育部创新团队。 (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郑彩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