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至3日,“2024全国社会翻译学研讨会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吴波,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秘书处主任仲文明,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傅敬民、会长王洪涛与会致辞。
此次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办,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协办。
据介绍,近年来,“社会翻译学”作为翻译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已逐步发展为翻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汇聚大批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从事社会翻译学研究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旨在通过开展社会翻译学研究、举办相关学术活动,促进中国翻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推动翻译研究与翻译实践、翻译教育、翻译产业的贯通融合。
此次年会上,来自全国70余所高校的120余位专家齐聚华南理工大学,聚焦社会翻译学与中国文学文化外译、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人工智能翻译技术、数智时代应用翻译、翻译专业教育等多个前沿议题,共同探讨数智时代背景下,社会翻译学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发展,以期助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会上,专委会会刊《翻译与社会》创刊号揭幕。该刊由专委会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致力于社会翻译学研究,刊发社会翻译学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翻译与社会》创刊号揭幕
在主旨演讲环节,广西大学罗选民教授以《从社会政治学视角看严复翻译<美术通诠>的用心》为题,结合历史语境和社会文化因素,阐述了严复翻译《美术通诠》的意图性及文本甄选动机,指出严复译文的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不仅体现在文学和美学层面,更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次社会改良的重要举措。
中山大学王东风教授以《点石成金的人才培养——从布迪厄的社会学角度看京师同文馆的翻译人才培养》为题,聚焦京师同文馆外语人才培养,分析了京师同文馆多个首创和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阐述了对当今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借鉴意义。
澳门大学李德凤教授以《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医全球传播——英译与文本挖掘研究》为题,结合文本挖掘技术,从社会学视角系统阐述了翻译在塑造全球对中医认知和接受、医学知识全球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成果为中医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数智时代的应用翻译提供了实证基础,同时也为翻译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华东师范大学袁筱一教授以《布尔迪厄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法国社会翻译学的发生》,阐述了布迪厄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法国翻译研究社会学途径之间的关系,并从社会翻译学的视角深度解读了当下人工智能时代对翻译提出的新的“社会”问题。
香港理工大学李德超教授以《社会翻译学视角下严复对“科学”一词的翻译——权力、意识形态与文化交流》为题,系统考察了严复在晚清时期翻译“科学”一词的社会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影响,揭示了翻译过程中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考量及其对社会变革的重要影响,为理解翻译在跨文化交流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洪涛教授以《社会翻译学视域中的人工智能文学翻译》为题,基于社会翻译学理论阐述了文学翻译活动的特殊性、复杂性及其特有文化价值,并分析了人工智能翻译安全有效应用到文学翻译中须解决的三个根本性问题:AI算法的改进、AI技术与其他行动者的有效互动以及文化伦理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朱献珑教授以《社会翻译学视域下的译者能力研究再思考》为题,基于全人教育理念,阐述了译者能力培养在翻译教育中的重要性,揭示了译者能力培养与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双向建构机制,并基于社会翻译学理论诠释了“全人译者”的概念,并重构了“全人译者能力框架”。
在平行论坛环节,9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社会翻译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社会翻译学的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社会翻译学与中国文学文化外译、社会翻译学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社会翻译学与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社会翻译学与数智时代的应用翻译、社会翻译学与翻译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发展等七个议题,以主题报告和专家评议的形式展开了深入讨论。(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李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