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变“金叶” 云南陇川打造蚕桑产业联农带农新模式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0-31 10:51:07
分享

近年来,云南省陇川县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区域连片规划、加快产业规模扩大,打造蚕桑重点专业乡镇和专业村组、培育蚕桑家庭农场、产业大户,集成推广优质高效技术”的工作思路,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了一条有陇川特色的蚕桑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有效带动了全县各族群众致富增收。2024年,蚕茧产量有望再创新高,全县蚕茧产量达到1000吨以上,产值突破5000万元以上。

据悉,陇川县先后入选了云南省“一县一业”蚕桑产业特色县和第二批“云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目前,全县现有桑园面积2.5万亩,涉及全县9个乡镇、62个村委会、255个村小组,签约带动农户1700余户(其中脱贫户414户),6000余人。

“产业发展”模式。坚持“市场导向、企业运作、政府引导、蚕农主动作为”的产业发展原则,形成“市场+政府+企业+蚕农”的产业发展模式。政府在制定产业帮扶政策、涉农资金扶持时,重点关注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以引导蚕农努力生产更多的优质蚕茧,满足企业的正常生产需要。企业发挥“桑苗供应、小蚕供应、技术指导、蚕茧收购”等产业运作中的主体作用,“权责同步”、积极作为。蚕农是产业中的重要受益者,让他们实实在在“吃到”甜头,充分激发其“内生动力”,从而转变发展观念,主动发展蚕桑产业,最终实现“要我栽”到“我要栽”的转变。

“桑蚕饲养”模式。充分汲取我国先进蚕区的良好经验和作法,结合陇川实际,采取“小蚕共育室托养+大蚕全程技术指导”的桑蚕饲养模式,把小蚕共育基地建到乡镇,小蚕1-2龄由基地饲养,3龄起配送给农户。以小蚕共育基地为平台,对农户种桑养蚕生产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技术指导。由公司承担起桑蚕产业链中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小蚕饲养环节,将难度最小、风险最低的大蚕饲养环节交由农户负责。农户可根据桑树的长势和养蚕大棚的情况订制蚕种,这种分段养蚕,带动农户轻松入门,实现无风险养蚕。

“基地发展”模式。陇川县聚焦重点(乡)镇,规模连片发展新植桑园,打造专业(乡)镇、典型村组,采用“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基地发展模式,统一区域规划、项目包装,采取流转土地入股、桑园入股等方式打造高标准蚕桑基地。比如,清平乡大场村是一个以傈僳族为主的村寨,蚕桑效益较好,广大农户想扩大桑园种植面积但苦于交通不便,2023年沪滇资金注入980万元,对原有老桑园200亩提质增效,同时扩大新植面积433亩,完善了产业道路、灌溉设施、养蚕大棚、太阳能照明等,农户桑园管理非常到位,亩增产值1000多元,大场基地因此成为陇川县发展较好的基地之一。

“蚕茧定价”模式。为稳定蚕农种桑养蚕预期,采取“最低保护价收购+蚕茧收购价逐年提高+政策性奖励”的模式确定蚕茧定价,确保广大蚕农养蚕收入逐年稳步提升。蚕茧价格从2015年发展初期的36元/公斤提高到2024年的51元/公斤,提高幅度41.7%。今年已收蚕茧统茧平均价格49.3元/公斤,比2023年全年统茧平均价格提高3.9元/公斤,提高8.59%,全县优质蚕茧最高价达到62.1元/公斤。并从2023年起实施“一次多养”奖励政策,即对一人一批次养蚕3张以上给予奖励,多养多奖,鼓励农户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收益。

“利益分享”模式。在项目资金扶持上,采用“项目投资→固定资产→移交村委会→公司、蚕农租赁使用→缴纳租金→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利益分享模式,有效地解决了项目实施后的运营维护管理。如,使用财政资金250万元建设了8个小蚕共育基地,建成后固定资产移交给所在地村委会,德宏正信公司向村委会租赁使用,每年产生10万元的租赁费,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同时,注重运用典型引路法,坚持走“政府、企业制定奖励政策→奖励专业村组、养蚕示范户、家庭农场等→扩大再生产”的发展新路径,每年出台奖励先进政策,以能人带动激活蚕桑产业的潜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能人”和示范户。全县蚕农收入最高农户2023年养蚕收入36.2万元。

陇川县通过“五种模式”的集成运用,蚕桑产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23年,全县产值突破1000万元的乡镇1个、500万元以上的乡镇3个、300万元以上的乡镇6个;产值600万元以上的村委会1个(吕良村)、400万元以上的村委会2个、100万元以上的村委会9个;蚕农养蚕收入10万元以上的31户;5-10万元的155户;2-5万元的411户;全县亩产6000元以上的54户;亩产4000-5000元的209户;亩产2000-4000元的675户。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