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连财经学院师生走进金家街非遗文化体验馆、大连市博物馆、华夏文化体验馆及大连高新区书法艺术展,以“非遗守护者”的身份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文化传承行动。通过讲解、体验、创作与互动,这群青年学子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力量,让非遗文化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第一站:金家街非遗文化体验馆——触摸匠人精神的温度
作为大连市非遗项目的聚集地,金家街非遗文化体验馆内陈列着贝雕、核雕、辽南刺绣等数十项传统技艺。同学们化身“文化讲解员”,在展馆负责人李老师的指导下,深入研习每件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与工艺精髓。同学们在非遗技艺人的指导下,手持精巧的驴皮影人,为观众演绎了经典皮影剧目《三打白骨精》。“以前只在课本里见过‘非遗’,没想到自己竟能操控‘齐天大圣’!”胥亚洲同学兴奋地说。表演结束后,非遗技艺人向观众展示影人雕刻工艺:“一张驴皮要经过刮、磨、刻、染等24道工序,每一刀都是匠人与时间的对话。皮影戏不仅是故事,更是中国人用光影写下的浪漫诗篇。”
第二站:大连市博物馆——对话历史的“青春视角”
在博物馆“匠心·传承”非遗特展区,同学们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为观众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导览。通过短视频、互动问答等形式,将非遗服饰纹样、传统木构建筑技艺等“冷知识”转化为趣味故事。“我们想打破‘博物馆很严肃’的刻板印象,让年轻人主动走近历史。”活动负责人赵芷含同学介绍道。现场,不少家长带着孩子驻足聆听,一场关于“榫卯结构”的拼搭挑战赛更将气氛推向高潮。
第三站:华夏文化体验馆——让非遗“活”起来
如果说前两站是"静态传承",华夏文化体验馆则让非遗真正"动"了起来。学生们身穿汉服,带领观众体验传统箭术、古法扎染、茶道礼仪等传统文化项目。技艺人身着传统服饰,手持传统弓箭,一边演示古法射箭的礼仪与技巧,一边讲解:"弓弦的震颤频率与射手的呼吸节奏完美契合时,射出的箭矢方能兼具力度与准度,这背后是射手'千次挽弓'的肌肉记忆。"体验馆内,蓝白相间的扎染方巾、带有传承技艺的文创产品,成为游客爱不释手的"非遗伴手礼。
第四站:大连高新区书法艺术展——笔墨间书写文化自信
在大连市高新区书法展现场,青年学子们不仅以屏息凝神的姿态近距离观赏书法家笔走龙蛇的墨韵,更与书法家携手开设“墨渊书法公益课堂”。书法展策展人刘先生对学生的表现高度评价,“年轻人能静心练字、传播书法之美,文化传承便有了希望。”参与活动的张振基同学表示,“非遗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的文化基因。”参观者反馈,学生志愿者的热情与创意让他们感受到“传统与年轻力量的碰撞”。大连财经学院商务英语系主任王悦老师指出:“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我们将继续搭建实践平台,让青年成为非遗传播的‘火种’。”
从金家街的匠心工坊到书法展的墨韵天地,大连财经学院的学子以青春之名为非遗注入了新活力。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证明:当年轻人主动拥抱传统,非遗便不再是历史的“化石”,而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文化传承之路漫漫,但每一步脚印,都在书写新的故事。(胥亚洲、赵芷含、张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