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与现代青春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24年2月16日,浙江海洋大学锦言绣语非遗苗绣实践团一行五人,怀揣着对非遗苗绣的热爱与好奇,踏上贵州这片民族文化沃土,开启了一场为期一周的非遗苗绣探索之旅。他们从博物馆的静态展陈到村寨里的活态传承,感受了这份千年技艺的沉淀与魅力;通过对话非遗大师,他们聆听了大师们对苗绣的热爱与坚守,体会到了苗绣与苗族人民生活的紧密相连;而亲手穿针引线的体验,则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了苗绣技艺的精湛与不易。这群年轻人用脚步丈量着苗绣的千年脉络,以实践书写着文化传承的青春担当。他们的探索之旅,不仅是一次对非遗苗绣的深入了解,更是一次青春与传统的美丽邂逅,为苗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团队到达实践地合照。欧堂怡 供图)
寻根·民族博物馆里的文化印记
实践首站,锦言绣语非遗苗绣实践团走进了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开启了他们的非遗探索之旅。展柜中,一件件精美的苗绣服饰宛如一幅幅绚丽的画卷,以斑斓的色彩诉说着民族迁徙的历史密码。蝴蝶纹细腻生动,记载着苗族的创世神话;龙纹威严庄重,象征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几何纹路错综复杂,暗含着族群的独特密码。
成员们驻足于这些充满苗族特色的服饰前,被细密平绣与打籽绣的精妙技艺所震撼。他们仔细观察着每一针每一线,感受着苗绣技艺的精湛与独特。这些服饰不仅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将这份对苗绣的热爱与敬畏带入到接下来的实践中,为苗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团队成员参观苗绣服饰。王佳琪 供图)
对话·指尖上的传承者
在雷山县,实践团拜访了凭一人之力建起黔东南最美私人博物馆的苗绣非遗传承人阿幼老师、参观了传承人李玉芳老师的刺绣坊,还去了传承人杨阿妮老师的工作室。在阿幼老师的吊脚楼里,她手持针线教学实践团成员排绣和绉绣。当得知她免费带出200多名徒弟时,成员们深受触动。李玉芳老师的工作坊里,绣娘们唱着苗族歌曲飞针走线,歌声与针影交织,让团队切身感受“以歌养心、以绣养身”的文化生态。
(团队成员体验苗绣针法。张杨 供图)
深耕·台江座谈共话非遗未来
转战“天下苗族第一县”台江,团队与台江县文旅局展开深度座谈。相关负责人以数据揭示困境:“全县10万绣娘,但30岁以下不足5%。”双方就非遗IP开发、研学路线设计、新媒体传播等展开探讨。成员提出的“非遗盲盒”“刺绣体验包”等创意获文旅局高度认可。
(团队成员与台江县文旅局座谈。欧堂怡 供图)
实践·一针一线悟匠心
在台江非遗工坊,张艳梅老师的“锡绣”让成员们大开眼界——以金属丝代替绣线,指尖翻飞间织就铠甲般的立体纹样;石传英老师的“数纱绣”则需精准计算经纬,误差不超过半根纱线。体验环节,成员们在传承人指导下尝试平绣等针法。
(团队成员向非遗传承人学习绣花样。王露澄 供图)
尾声:让非遗活在当下
离黔前,团队整理实践成果,并着手建立“苗绣纹样数字库”。正如成员在实践日志中所写:“这次旅程不是终点,而是让传统与未来对话的开始。我们愿做一粒火种,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续写锦绣篇章。”(王佳琪)
(团队成员整理实践成果。王佳琪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