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至19日,中南民族大学“青禾逐光”寒假社会实践队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辅导员曾令建带领下,赴四川甘孜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社会实践。通过博物馆研习、文化博览中心调研、红色遗址走访三维度,深入探寻甘孜红色文化与多民族融合发展历程。
寻根篇:在历史长河中触摸民族交融印记
1月16日的甘孜州博物馆之行,为实践队开启了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在“生态甘孜”展厅,雪豹标本与高原植被微缩景观构建出立体生态图景,让队员们直观理解到藏族“神山圣湖”生态观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契合。历史展厅内,茶马古道商队复原场景与唐卡艺术展区形成时空对话,石斧陶罐、藏毯织锦等300余件文物串联起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的民族交往史,尤其是吐蕃会盟碑拓片的呈现,生动诠释了“盟誓”这一古老民族团结仪式的当代价值。
“多彩民俗”展厅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大观园。绚丽的服饰、精美的手工艺品、独特的乐器,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共同奏响了民族团结的和谐乐章。
铸魂篇:于文化现场感知共同体精神
塔公草原的木雅文化博览中心呈现了另一维度的人文图景,这里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也是“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基地”。在魏宏老师引导下,队员们注意到展馆建筑本身即是文化融合的象征——藏式彩绘梁柱与汉式榫卯结构完美交融。公益图书馆内近300万册图书整齐排列,散发着知识的芬芳。木雅文化博物展、红色甘孜展等主题展览展出近2700件木雅文化代表性实物,生动地呈现了各民族在木雅地区交流融合的动人画面,激发了队员们内心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馆藏2700件文物中,明代“茶马互市”秤砣上的藏汉双语铭文、清代土司官寨的汉式斗拱构件,无声诉说着多元文化的共生智慧。
砺志篇:重走英雄路激荡青春热血
1月18日的泸定桥实践成为整个行程的情感高潮。当队员们战战兢兢踏上13根铁索时,讲解员适时播放当年22勇士的突击录音,浪涛声与枪炮声的立体音效,让摇晃的铁索瞬间有了历史的重量。在纪念馆“夜行240里”沉浸式展厅,通过光影技术还原的暴雨山路场景中,彝族向导沙马各各带领红军急行军的全息影像,让不少队员红了眼眶。
在专题展区,一封泛黄的彝海结盟“鸡毛信”复制件引发热议。队员们通过AR技术“拆阅”信件,看到刘伯承与小叶丹盟誓的动态画面,这种跨越时空的互动体验,使抽象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实践队队长李同学在留言墙上写道:“当虚拟的鲜血浸染数字契约时,我真正理解了何为‘用生命守护的承诺’”。
此次实践活动,让中南民族大学的学子们深入了解了甘孜的历史文化与红色精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地理层面,茶马古道与红色路线叠加出民族走廊的时空纵深感;文化层面,唐卡艺术与双语教育彰显互鉴融通的中华美学精神;精神层面,飞夺泸定桥的集体记忆转化为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纽带。正如队员张建鹏在实践日志中所写:“当大渡河的浪花拍打新时代的堤岸,我们读懂了一个真理——雪山下的每块玛尼石,都在诉说同一个中华的故事。”(作者:张建鹏 曾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