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渡村,让笔者结缘的新时代湖南乡村振兴发展的标志打卡点。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东坪镇的马渡村,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驿站,如今凭借红色文化底蕴、自然景观与现代文旅融合的创新探索,蜕变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也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近日烟雨蒙蒙,采访人员开启探春之旅,被春雨滋润过的马渡村显得更加鲜亮清晰。在马渡村党支部书记廖建毅的全程陪同介绍下,采访人员一行人深入这个富有红色文化底蕴的美丽乡村。
从红色文化践行乡村手笔构图
二、自然与人文景观:古桥、田园与创意空间的融合
马渡村依托自然禀赋,打造了多元化的文旅场景:
百年古桥与网红景观:1917年建成的马渡风雨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下鱼鳞滩通过低坝拦水形成叠瀑景观,成为游客拍照打卡的热点。
高速桥下空间活化:通过“以用代管”模式,将原本堆放杂物的桥下空间改造为集篮球场、农耕文化彩绘长廊、儿童乐园于一体的“全龄化休闲区”,补齐乡村公共设施短板。
田园综合体与农耕体验 村内300亩果园农庄种植果冻橙、黄金梨等特色水果,结合采摘、农耕文化体验等项目,吸引游客周末日均超千人,带动村民就业与增收。
三、产业融合:茶旅文体康协同发展
作为“中国黑茶之乡”安化县的一部分,马渡村融入县域茶旅融合战略,与湖南褒家冲茶场合作推出“三味茶舍”等茶文化体验项目,并借助黑茶产业的品牌效应,开发茶旅研学产品。同时,村内通过“农业+旅游+果园研学”模式,形成集民宿、餐饮、团建活动于一体的产业链,村民返乡开办农家乐,暑期日营业额最高达万元。
四、社区治理与人文关怀:共建和美乡村
人居环境提升:通过修缮老屋、硬化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等措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自发打造“美丽庭院”,房前屋后种满花草,获评当地市政府“美丽庭院创建户”。
防汛救灾与基层服务:面对强降雨,党员干部组成突击队转移独居老人,村民自发互助扫水,展现基层凝聚力。村医何志伟35年如一日坚守卫生室,24小时守护村民健康,成为乡村温暖的象征。
文化赋能生活:村民自发组建文艺团队,在红白喜事中表演,县文化馆送戏下乡更激活了乡村文化活力。村内还开设“求是书屋”,鼓励村民阅读学习,暑期为儿童提供公益艺术培训。
五、未来图景:从“网红村”到可持续发展典范
马渡村计划进一步整合周边资源,与茶乡花海生态园、唐家观古镇联动,形成区域文旅“品”字格局。驻村工作队提出以“共建、共享、共富”为目标,深化红色研学、数字农业和品牌营销,力争成为乡村振兴典范。
感谢一个伟大新时代的到来,赋能马渡村的文化蜕变,带动了马渡村的乡村振兴发展。
图:马渡村乡村合作社农产品显示柜一角
马渡村的蜕变,是文化振兴与产业创新双轮驱动的结果。从红色历史的挖掘到现代文旅的实践,从冷冰冰的“水泥森林”到充满温度的“乡村会客厅”,这里不仅留住了乡愁,更蓄能了新的发展。
在同马渡村村支书的深聊中,他深情表述过,自己从南方特区回乡,走上人生的仕途,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基层支书,对这片熟悉土地有着难以名状的情怀,每一次的乡村改小改造,每一句最简单的褒扬,“村子又变了”;小到一个廊桥的匾额题字,大到溪边沿岸围护铺设,天然屏障的高架桥桥洞,多方协商,开设公共文体活动区域,成功转型,使山更绿,水更清,乡村整体布局错落有致,亭阁香榭,果蔬绿植,别致民宿,不仅改变了乡村面貌,更提升了居民经济品质生活,拉动了乡村整体旅游业的向上发展,开辟了一条“美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如村支书廖建毅所言:“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更要留住乡愁。”
新时代,新马渡,新生活。马渡村,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美好,体验到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马渡村将继续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努力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村,以文化为笔,绘就一幅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 文:陈 默 图: 陈向阳 黄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