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西南医院首次发现阿尔茨海默病关键“脉络丛葡萄征”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1-27 09:41:00
分享

1月22日,据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消息,该院放射科团队利用7T磁共振,首次对脉络丛的多囊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并把其命名为“脉络丛葡萄征”。相关结果以《7T MRI上的脉络丛囊变:与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为题,在《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上发表,为研究大脑衰老提供了新思路。

“影像征象是指在医学影像检查(如X光、CT、MRI等)中呈现的特定图像特征,这些特征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据。”团队成员、西南医院放射科陈伟教授介绍,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位于大脑最中央,通过产生脑脊液,对大脑起到营养支持和免疫屏障作用的脉络丛受到学者的重点关注。然而,由于传统影像设备的图像分辨率有限,以往对脉络丛的研究多集中于脉络丛的体积变化,忽略了它的形态变化。如何进一步深入了解脉络丛,明确其病理生理作用,成为摆在学者面前的难题。

“之前,我们在研究中就曾用3T磁共振揭示了脉络丛体积与大脑衰老、帕金森病、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等退行性疾病发生有一定的联系。”团队成员,西南医院放射科刘晨副教授表示,此次研究中,他们选择了1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和身体状况,把实验对象分为健康年轻的参与者(20-30岁)、健康年长的参与者、临床诊断为帕金森病的患者、临床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以及处于尿毒症性脑病(UE)恢复期的患者,并使用配备32通道头线圈的7T MRI扫描仪,对患者大脑进行观察,发现脉络丛囊变后,会出现葡萄状的影像征象。进一步观察后发现,与健康的老年人相比,临床诊断为帕金森病的患者,以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脉络丛被损伤后,更可能产生葡萄状的影像征象。“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把葡萄状的影像征像命名为脉络丛葡萄征,并大胆推测,该征象很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的重要疾病机制之一,为诊断、监测、治疗阿尔茨海默、帕金森等大脑衰老和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团队成员、西南医院放射科技师甄志铭介绍。

陈伟教授介绍,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脉络丛葡萄征”,以进一步探索其与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脑部疾病的关系,为大脑衰老和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提供更丰富的参考。

(中国日报重庆记者站 谭英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