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骄阳下,麦浪如金,收割机在广袤的田野上隆隆推进,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人的脸上。这饱满的麦穗背后,是2023年全国粮食产量高达13908.2亿斤的坚实支撑。在神州大地的沃野田畴间,一场关乎国家根基、民族梦想的深刻变革正酣畅淋漓地展开——乡村振兴战略,正以蓬勃的实践和看得见的成效,为广袤乡村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为亿万农民稳稳地挑起奔向现代化的“金扁担”。
产业活水润沃野,乡村经济“筋骨”强
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在于为广袤乡村培育蓬勃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正被注入澎湃的科技动能与多元业态。在山东寿光,蔬菜大棚早已不是简单的塑料薄膜覆盖,而是装备了智能传感器、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和物联网监控平台的“植物工厂”。农民通过手机就能精准掌控棚内温湿度,科学管理作物生长,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无奈。寿光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3.85万元,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智慧农业的“金钥匙”打开了增收致富的新大门。
更令人欣喜的是,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在乡村大地上结出累累硕果。在陕西洛川,苹果不仅是枝头的硕果,更通过精深加工变身为苹果脆片、苹果醋、果胶等高附加值产品。电商直播让洛川苹果飞入千家万户,田间地头成了天然的直播间,农民变主播,手机成为“新农具”,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销量。围绕苹果主题的观光采摘、农事体验、民宿旅游也红火起来,一条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让土地的馈赠成倍增值,为乡村经济注入了强劲动能。
人才归巢添新翼,乡土活力“血脉” 畅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只有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乡村的“血脉”才能畅通,发展才有不竭的源头活水。
越来越多饱含乡土情怀、怀揣知识技能的有志青年,正告别城市的喧嚣,毅然踏上“燕归来”的征程。90后海归陈亮,曾在国外研习先进农业技术,最终选择回到家乡江西婺源。他并非简单回归传统,而是将前沿的生态农业理念与家乡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相结合,精心打造起生态茶园与特色民宿。他改造祖屋时,特意保留了夯土老墙的质朴肌理,室内却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如今,他的民宿不仅成为游客体验乡愁的“网红”打卡地,更带动周边12户脱贫户稳定就业,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他自豪地说:“根在这里,心也在这里。能用所学装扮家乡,让乡亲们在家门口致富,这份成就感无可替代。”陈亮的故事,正是千千万万新农人“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生动写照。
乡村对人才的渴求,不仅呼唤归乡的游子,也亟需为本土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各地纷纷建立“土专家”、“田秀才”人才库,设立乡村工匠工作站,让掌握传统技艺、熟悉本地情况的能工巧匠有了用武之地。政策扶持与乡情感召双管齐下,使得乡村不再是人才的单向流出地,而逐渐成为干事创业、实现价值的热土。
文化乡愁共守护,乡村神韵“灵魂”铸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乡村风貌,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灵魂所在,是凝聚人心、引领风尚的精神灯塔。
在皖南徽州,星罗棋布的古村落宛如镶嵌在青山绿水间的璀璨明珠。当地摒弃了“大拆大建”的粗放模式,转而采取“微改造、精提升”的绣花功夫。斑驳的马头墙被精心修缮,古老的青石板路重焕光彩,溪流潺潺,清澈如初。在黟县宏村,非遗传承人的竹编工坊里,游客不仅能欣赏精美的竹器,更能亲手体验编织的乐趣;村中的老戏台上,婉转的黄梅戏乡音袅袅——“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唱腔中流淌着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村史馆里,老照片、旧农具默默讲述着村庄的沧桑变迁,成为孩子们生动的乡土教材。这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举措,让传统文化在保护中焕发新生,在传承中凝聚起村民共建美好家园的深厚情感认同。
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正在中华大地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田野上泼墨挥毫。从产业兴旺的强劲脉动,到人才回归的蓬勃朝气,再到文化传承的深厚滋养,这条道路深刻印证了顶层设计的远见卓识与基层实践的无限创造力。
当一条条“金扁担”被科技的臂膀与奋斗的汗水稳稳挑起,当沉睡的资源被唤醒、沉寂的村庄被点亮,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触手可及、生机盎然的现实风景。我们深信,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必将持续深化,最终绘就一幅农更强、村更美、民更富的时代锦绣宏图!
(国防科技大学王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