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快融合 新质生产力动能强劲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25-02-19 09:49:51
分享

近日,北京市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简称“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天工”人形机器人顺利完成技术升级——不仅可以无磕碰、不踩棱、不踏空地连续跨越多级楼梯,还能在雪地稳稳奔跑。

“天工”机器人是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成果。创新中心联合了全球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并在多个高价值场景中推动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

开年以来,各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向奔赴、加快融合,新质生产力动能强劲。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紧密融合

何为生产性服务业?即区别于生活性服务业,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保障的服务业。具体包括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现代会展业等。

科技服务业和制造业正在紧密融合。在近日进行的户外真实地形测试中,“天工”连续攀爬多级阶梯,成功登上北京通州区海子墙公园最高点。

“通过具身小脑所带来的全身控制能力升级,‘天工’面对复杂环境的移动能力大幅提升,发挥出双足结构为人形机器人带来的多地形通用性优势。”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该技术将通过共享降低行业创新门槛,为产业化开辟更具想象力的落地路径。

最近一段时间,华润微电子(重庆)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异常忙碌。该公司在功率半导体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化合作上取得了新突破,2025年预计能够推出系列新产品。

这一突破离不开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合作支撑。该研究院瞄准产业重大需求和技术难题,与包括华润微电子在内的4家企业签订了半导体产学研合作协议,将带动当地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春节以来,DeepSeek掀起AI浪潮,信息服务企业相继接入DeepSeek系列模型,致力于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

近期,通过中国电信的服务,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全力推进模型部署调试,依托天翼云强大的算力资源和技术优势,成功部署和应用全尺寸DeepSeek-R1(671B版)大模型。此次合作不仅为中国石化的人工智能应用注入强劲动力、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更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落地应用提供了有益探索,助推行业技术革新与效率提升。

浪潮云近期宣布,联合沐曦股份、铨兴科技等生态伙伴,发布预置DeepSeek-R1和DeepSeek-V3模型的海若一体机,率先实现671BDeepSeek大模型国产GPU单机推理服务,为行业客户提供大模型智能应用落地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两业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向奔赴的同时,地方也出台了有力举措,进一步促进“两业融合”。

广东省2月11日印发《关于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制造业与科技、设计、物流、人力资源、电子商务、外贸等多领域协同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建设制造强省。到2027年,广东省将围绕重点产业链打造质量稳链强链标志性项目,建成180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点;培育200家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推动70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落地。

制造业强省江苏也在行动。江苏省日前印发《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提出,到2027年,江苏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质效明显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5万亿元左右,增速高于GDP增速2个百分点左右。

此外,广东东莞、山东济宁、青海西宁等地近期均发布了相关文件或召开会议,部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相关部门正在酝酿增量举措。记者了解到,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将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型企业孵化器。

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对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意义重大。据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黄奇帆介绍,各种高端的制造品、装备、终端等往往有50%左右是硬件制造的附加值,另外50%是各种服务镶嵌在硬件里形成的附加值。比如,一部手机里除了1000多个零部件,里面的操作系统、软件、芯片中的内置程序、各种专利等创造的附加值往往达到40%至50%。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盛松成此前表示,服务业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具有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

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认为,当前,我国工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展望2025年,随着一揽子政策落地见效,工业增加值将保持较高增长,主要靠高新技术产业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有望呈现逐季上行态势,全年增速或好于2024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