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育人 实践创新 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关于培养绵阳师范学院中文类人才模式改革与实践

来源:东方网
2024-09-22 16:35:29
分享

四川绵阳师范学院创新性地构建了以“原典阅读”为核心切入点,聚焦于“人文素养”与“专业素养”双重提升,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太白书院)及潜在课堂”三维培养路径,并整合“课程资源、活动资源、实践资源、网络资源”四类教学资源的“一二三四”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深度依托原典阅读与文学人才培养的深入研究成果,旨在实现教育的深度回归与素养的全面培育。

该人才培养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教育宗旨,强调学生人文素养与专业能力的双重提升,充分利用“通识文学经典”与“专业文学经典”等多元化课程资源,合力推进专业教育和思想情操。通过构建重视感悟、鉴赏与品位提升的传统书院式教学模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在实际运作中,这一模式已展现出显著成效。近三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志愿录取率一直保持在100%,省内考生平均录取线与省控一本线基本持平;毕业生一次性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0%以上,考取硕士研究生逾300人。汉语言文学专业共立项各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5门,进一步彰显了该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越性与实践价值。

课程育人,多维度提升核心素养

学校重视第一课堂的建设,紧密结合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及专业发展需求,构建了以“通识文学经典”与“专业文学经典”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专业素养。在课程实施上,要求学生从每个专业的100种阅读书目中选择不少于50种进行阅读;教师引导学生着眼于对作家作品、文学与文化现象的分析,解读经典文学、文化文本;具体研究过程突出多样化,包含对文学的“经典”问题本身的研究,对影像资料与文学文本的结合方式、结合度的研究,对影像资料的解读等多个方面。

此外,学校还大力推动第二课堂的构建,依托文学与历史学院的三大论坛(即文史论坛、名人文化论坛、经典作品论坛)、太白书院、校内外专家讲座、系列学生社团活动以及学校创新创业项目等主体,辅以校内外原典阅读相关活动,形成了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位覆盖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对经典阅读第二课堂氛围营造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研管理等多个层面并行推进,共同营造良好的经典阅读氛围。近年来,学校成功举办论坛20余场次,学术讲座50余场次,校内经典阅读活动12次,这些活动全面覆盖了文学与历史学院的所有专业及学生。

绵阳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绵阳师范学院依托“李白文化研究中心”“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等地域文化研究平台,深入挖掘本土人文历史资源,并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不断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课程教育。学校注重以文化人,充分发挥潜在课程的优势,致力于提升学生整体素养。

实践创新,搭建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积极推行实践教育,将课堂理论知识与个人素养深度融合,并促进学生的能力从内在吸收到外在应用的转化,以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为此,学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实践教学的比重提升至15%至25%,同时,大力加强实践平台的建设工作。通过整合李白文化研究中心、李白纪念馆、安县沙汀纪念馆以及绵阳和广元地区蜀道等文化资源,学校逐步构建起以实地采风为基本形式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在强化学生阅读经典的同时,学校尤为注重学生思维能力与写作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布置撰写经典阅读感悟和课题研讨资料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总结;另一方面,创立学生刊物《文苑》与《瞭望》,为学生提供展示经典阅读心得与原创作品的平台。

在创新教育方面,学校加强与《四川文学》《剑南文学》文学平台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感悟抒发空间,如《剑南文学》特别开设的“原典阅读”专栏;其次,定期举办学生原典阅读竞赛活动,包括每学期一次的“课本剧大赛”和“红色影视剧讲评大赛”。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经典作品,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经典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在教学评价方面,学校不停改革,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利用教学评价多元化的优势,鼓励学生自评、互评,提高学生的评价素养,在客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学生得以完成自我确认,实现自我教育。同时增加过程性评价的占比,从平时期末考核为主体,转变为以过程性考核为主体,构建了学生深度参与的过程性评价考核体系。

学校探索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交融,打破专业壁垒:组建太白书院,每年跨专业、跨系从大一和大二学生中招收40名左右的学生作为太白书院注册学员,实现原典阅读全员覆盖。研读经典,采用传统书院教学模式:教学主要分为“原典导读” 到 “原典研读”到“原典悦读”三模块,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勇于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媒介:着力进行翻转课堂和先学后教的实践与探索,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媒介优势为教学服务。同时在绵阳师范学院校报上设立“李白文化教学与研究专栏”,专门刊登学生关于李白诗歌研究方面的研究文章,为学生的学术研究和成果展示提供了平台。

学校以“原典阅读”为切入点,深入发掘其内涵与价值。以“多”为特色,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潜在课堂为基础平台,开拓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利用多重资源,多角度全方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以“效”为目标,着重实践,加强创新精神,创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修身铸魂,德业并举。

学校全方面改革创新,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的社科精英与各类优秀人才。学校注重构建学生内在知识体系并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成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示范效应。(岳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