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记者 赵旭)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春节最重要的回忆,莫过于在除夕夜全家人欢聚一堂共享的那顿"团圆饭"。在中国的广大地区,这一庆祝活动通常包括吃饺子:圆形、掌心大小的面皮,包裹着各式各样的剁碎馅料,做成形状宛如元宝的饺子,寓意着财富与好运。更有趣的是,有时饺子中会暗藏一枚硬币,找到它的幸运食客将会在来年好运连连,幸福加倍。
然而,真正从情感上紧密连接全家人的,是包饺子的温馨过程。那些因工作或求学而一年难得相聚的家人们围坐一堂,揉面、擀皮、包饺子,话题逐渐增多,欢声笑语洋溢在整个房间。无论是人生的得意还是失意,都被一一倾诉与分享,过去的美好回忆被重新唤醒。与此同时,一张张雪白的饺子皮正从擀面杖下接连飞出,而一个个个薄皮大馅、满载祝福的饺子也在大家的手中迅速成型,摆满面前的桌子。对中国人来说,春节是维系情感、拉近因忙碌的生活而疏远的关系的重要时刻。新年的头几天,人们走访亲朋好友,互赠红包,大家共同编织出一幅充满生机、对中国人而言至关重要的情感网络。
在中国南方,年糕是春节的传统美食之一,其名"年糕"与"年高"谐音,寓意着新一年里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此外,还有汤圆——这种圆润软糯的甜味糯米球,象征着家庭团圆和无尽的喜悦。
春卷同样是南方春节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经典美食。金黄酥脆的外皮紧紧包裹着鲜嫩的蔬菜,令人垂涎欲滴。而鱼作为一道必不可少的佳肴,因其名字与"余"同音,象征着富足和盈余。尤为有趣的是,在除夕夜,人们往往会特意留下鱼头和鱼尾不吃,寓意着新的一年将有一个美好的开端和圆满的结局。
作家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1966)在其散文《北京的春节》中,特意留了一笔给"腊八蒜"。"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老舍写到。
中国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而"腊八"指的就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一段流畅颇广的民谣里就唱到: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过了腊八就是年"指的是按照传统习俗,新年最后的紧张筹备工作自农历十二月初八便正式拉开序幕。在这段日子里,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寓意着扫除旧岁的霉运,迎接新年的吉祥;同时,人们也会忙着储备各种食物,如腌制腊八蒜、磨豆腐、买肉、蒸馒头等,以备春节期间享用。
当然还要裁制新衣,中国新年就是对"新"的真正庆祝。这是一年中少有的人人都会穿上新衣的时刻,这些新衣通常由家中的女性亲手缝制,饱含爱意。对孩子们来说,穿上簇新、带着一丝未经水洗的硬挺感的衣物所带来的兴奋,是一种多年后依然难以忘怀的纯粹快乐。在一个并非每天都能轻易获得新事物的年代,春节的魅力被极大地放大了:新衣、新开始,还有穿着新衣的人在镜前细细打量时,内心静静流淌的那种焕然一新的美感与对新生活的无限期许——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腊月二十三,家中管家庭事务的神仙——灶王爷——将被送往天庭,向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过去一年的善恶表现。为了表达对灶王爷的敬意并送其启程,家人通常会供奉包括麦芽糖在内的多种黏甜食物,意在黏住他的嘴,以防他向玉帝透露家中的任何过失 —— 如果真有过失存在的话。送别灶王爷后,到了除夕夜,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人们又会以热烈的仪式迎接灶王爷的回归。
同样在除夕夜,中国部分地区的居民还会依照传统,饮用王安石诗中提及的屠苏酒。这种采用多种草药精心酿制的酒,自古以来就被认为具有滋补身体和解毒的神奇功效。饮用之时,家中的年轻一辈往往会率先举杯,随后才是年长者,这一习俗在南北朝时期的梁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中已有记载:"岁饮屠苏,先幼后长,为幼者贺岁,长者祝寿。"这一独特的饮用顺序,映照出人们对时间本质的深刻洞察。每一滴酒液中,都蕴含着成长的喜悦与岁月流逝的哀愁,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人们对生命无常与时间流转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