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年末全国人口14082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9万人。但值得注意的是,全年出生人口达到954万人,较上年增加了52万人,实现了阶段性的“止跌反弹”。
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2024年出生人口数的止跌反弹,释放了积极信号。这一反弹打破了自2017年以来我国出生人数持续下降的纪录,使得整体生育水平回归到2022年的水平。人口出生率为6.7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而死亡人口为109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76‰。出生人口的增加,无疑为持续下滑的生育形势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人口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出生人口数量的增长,不仅能缓解老龄化压力,还能够有效扩充劳动力资源,带来积极的经济社会效应。正因如此,各地才会不惜投入,用实质性的奖励与补助政策来鼓励生育。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原所长杨宜勇在接受本网采访时表示,2024年中国新出生人口出现了52万的反弹,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生肖龙年的积极影响:2024年是中国农历的龙年,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尊贵和成功,人们普遍认为龙年出生的孩子会拥有非凡的命运,会给家庭带来好运。因此,许多家庭倾向于在龙年生育孩子,这种传统观念对2024年的出生人口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是疫情后的生育自动补偿:随着新冠疫情的影响逐渐消退,经济状况改善,生活节奏恢复正常,之前因为疫情而推迟生育的家庭开始恢复生育规划。这使得2024年的出生人口有所增加。
三是政府鼓励生育政策的效果初步显现: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政策补贴生育、鼓励延长婚育假期、保障房政策向多孩家庭倾斜等等。这些政策的支持效果逐渐显现,提升了部分家庭的生育意愿。
四是社会经济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女性就业机会增加以及职场环境对于生育更加友好(例如弹性工作制度、产假延长等)。辅助生殖技术的进步与普及,都为一些夫妇实现生育愿望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特别是辅助生殖技术的普及和纳入医保也是促进生育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不孕不育率的持续上升和初婚初育年龄的推迟,辅助生殖技术成为了许多家庭的生育选择。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中长期来看,出生人口数量仍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婚育观念变化等因素有关。尽管2024年出生人口实现了小幅反弹,但中国的人口形势仍然面临着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双重挑战。专家指出,未来我国仍需继续完善生育政策体系,进一步提高生育服务水平,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以应对人口负增长的长期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