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2024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在乌鲁木齐举行,发布项目最新发掘进展及成果。
2024年,“考古中国”新疆项目围绕《新疆考古工作规划(2023—2030年)》所列“新疆早期文明综合研究”“统一多民族国家体系下新疆历史发展进程研究”“新疆多元宗教发展与中国化的考古研究”等重点课题开展 。
项目涉及东疆地区5项、北疆地区3项、南疆地区7项,年代跨越青铜时代至宋元时期,其中拜城县克孜尔石窟、库车市苏巴什佛寺遗址、焉耆县霍拉山寺院遗址考古发掘为新开展项目。石窟寺考古在“考古中国”新疆项目中比重上升,彰显了《中国石窟寺考古中长期计划(2021—2035年)》的导向意义。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介绍了2024年新疆考古工作概况。一年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发掘项目135项,联合区内外10余家单位,紧扣《新疆考古工作规划(2023—2030年)》,实施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15项,持续推进文物价值挖掘阐释与合理有效利用,推动文化润疆工作落地见效。
“新疆早期文明综合研究”聚焦聚落考古。温泉县呼斯塔遗址含城址、墓地,年代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东区大型方形石围墓,年代约为公元前2800~前2600年,因而呼斯塔东区墓地的发掘为追索遗址核心区方形石围墓文化渊源、探讨青铜时代阿尔泰—西天山文化区乃至欧亚冶金区的形成提供了线索;疏附县阿克塔拉遗址群发掘的3处遗址点,文化面貌与阿克塔拉遗址点(前1600~前1400年)一致,成为解答塔里木盆地青铜时代晚期聚落形态、 冶金方式等问题的新资料; 哈密市天湖东绿松石采矿遗址的矿冶工业遗存、伊吾县尖甲坡墓群的墓葬和房址等,解密了墓葬与居址的历史面貌。这些发现,为深入探究新疆早期社会形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统一多民族国家体系下新疆历史发展进程研究”课题聚焦城市考古,库车市乌什吐尔遗址分北、南、东三区,主体年代为魏晋至唐,功能含军事与边贸。2024年南城发掘提出了遗址早期与佛教相关的可能性,为进一步了解遗址结构布局、建筑形式和功能性质积累了更多材料。 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发现大型官署遗址,有助于推进古城沿革研究和考古遗址公园展示 。奇台县唐朝墩古城遗址为考察城内街道网络和功能分区、古城朝向提供了更多素材。吐鲁番巴达木东墓群所发掘的晋十六国、唐西州时期墓葬 ,形制与出土器物都与河西乃至中原一脉相承。此次又发现唐西州都督府长史李重晖墓,说明其为唐西州时期重要的高等级墓葬群。
“新疆多元宗教发展与中国化的考古研究”聚焦佛教、景教遗址。喀什市莫尔寺遗址揭示3-10世纪佛教发展历程,提供了佛教中国化的研究样本;拜城县克孜尔石窟反映出石窟从汉晋至隋唐长时间延续,为石窟年代序列和石窟寺院生命史的建构提供了有力参考。库车市苏巴什佛寺发掘东寺僧院,为研究晋唐时期龟兹地区僧院形制布局、僧院与塔院相互关系提供了实例,有利于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哈密白杨沟佛寺遗址清理出宋元时期的南北向前、中、后三进结构佛寺建筑,其发掘显示白杨沟东、西两边佛寺建筑应为共时关系;吐鲁番西旁景教遗址的发掘为研究中古时期景教寺院生活、西域语言文字等提供了更为详实的资料。
基本建设考古为新疆考古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新疆考古项目有力保障了国家和新疆重大工程建设。库车友谊路墓群基建考古成为国家文物局组织遴选的21项全国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优秀案例之一,充分说明新疆重视基建考古科学化、精细化发掘,推动重要考古成果服务人民群众已见实效。
长久以来,新疆坚持考古先行、保护第一,推进不可移动文物整体保护、活态传承。伊吾县下马崖古城的考古清理,虽因配合古城保护性开发而开展,但仍为掌握这座清代军事城堡的形制布局提供了基础材料。也是近年来国家、新疆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生动写照。
新疆考古持续注重科技赋能,广泛开展遗存背景环境、人群演化、动植物利用、矿产资源开发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提升信息提取深度和广度,拓宽考古学研究领域。
阿尔泰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关键节点。其中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发现大量黍、裸大麦及少量小麦。测年显示黍与裸大麦的年代上限接近距今4500年,小麦的年代要晚至距今3500年前后。借助测年与水文分析等手段,可知阿勒泰地区在追索粟黍传播年代上限上仍有潜力,从世界最早驯化粟黍作物的华北传入阿尔泰山的路径研究值得关注。
回首2024年,新疆考古工作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在“考古问今” 中汲取时代奋进力量,为向前向上向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日报新疆站记者毛卫华|马倩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