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地方政府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中山大学举办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0-28 13:10:56
分享

10月26日,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地方政府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中山大学岭南堂举办。本次论坛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中山大学中观经济学研究院、中山大学中观经济学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实验室承办。

大会合影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在致辞中表示,中观经济学是由陈云贤教授基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创新提出的新学科,得到广东省社科联的大力支持和学校的高度重视,依托岭南学院的平台,近年来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教材编写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进展。他指出,此次论坛是立足湾区、面向世界的高端学术论坛,有助于推动广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

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表示,真诚期待与会专家学者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实践指向,以前瞻的眼光、深邃的洞见、独到的宏论,在“人所共知”处提出不为常人所知的新主张,在“人所不知”处提出需要高度关注的新变化,在“人所不能”处开出打通任督二脉的新良方,共同开启一轮引人入胜的“头脑风暴”,奉献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会,用更加可感、可知、可行的方式,赋能地方政府壮大新动能、迈向高质量、挑起硬担子。

会议颁发了第一届“中观经济学青年学者奖”。中山大学经管学部主任李善民教授介绍了该奖项的设立及评审情况,向广东省原副省长、广发证券创始人陈云贤教授为推动中观经济学学科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表示敬意。李善民指出,中观经济学致力于探索区域政府经济行为,推动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为促进区域政府经济行为领域的青年学者成长,并产生未来30年有较强国内外影响力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山大学于2024年设立“中观经济学青年学者奖”,以表彰该领域青年学者的理论贡献。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每次1-2名,每位获奖者在评选当年一次性获资助金额10万元人民币,其指导的博士生团队次年获资助金额5万元人民币。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陈硕教授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李力行教授共获此奖项。

会议主旨演讲环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围绕“经济学与国家”展开主旨演讲。张军教授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成功经济发展有别于早期欧洲的经济发展,其关键在于国家能力、组织能力、政治激励和秩序建构,其中制定和执行发展政策、出口导向战略的能力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西方崛起后全球格局的变化使得东亚通过实施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的崛起成为可能。张军教授提出,对经济发展而言,增强国家力量比缩小国家范围更重要,国家范围和国家能力之间没有替代关系,主流经济学应当把国家、政府纳入分析范畴中。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刘守英教授围绕“以地谋发展模式的衰竭与转型”展开主旨演讲。刘守英教授指出,土地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重要的制度安排,以地谋发展模式包含土地推动的经济增长、土地推动的工业化、土地推动的城市化和土地资本化与土地融资四个方面。现阶段,工业用地的需求下降与结构变化,低价供地问题凸显,以地谋发展模式需要进行转型。刘守英教授提出,要想实现以地谋发展模式成功转型,就要坚定做好土地功能转变、地方政府债务化解与银行金融风险防范、土地融资制度改革和土地市场化改革。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张燕生研究员围绕“中国地方经济动能转换的比较研究”展开主旨演讲。张燕生指出,地方竞争是推动制度型开放和改革的重要因素,地方竞争在推动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全球新产业政策、新保护主义、新政府干预形势下,中国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其中,地方竞争如何创新转型发展是新问题。张燕生强调,新形势下地方发展转型需要扩大内需,不仅要支撑中国现代化发展,而且要为世界增长做贡献;同时要把握新能源革命、绿色革命、数字革命创新发展的新赛道新风口。张燕生进一步指出,国企、民企、外企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地方经济动能转换是关键环节。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要以此为契机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沈坤荣教授围绕“以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展开主旨演讲。沈坤荣教授指出,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增长的不断扩大,技术结构、产业结构、金融结构、人口结构、区域结构、社会结构都在不断变化,使得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与传导机制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适应性调整,另一方面,以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推进高质量发展。就外部环境而言,全球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增强,就国内经济看,经济正在转型,具体表现为产业形态、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的转型,因此,宏观治理应根据经济发展阶段演变进行适应性调整。沈坤荣教授指出,从宏观治理来看,需要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提升,重中之重是要统筹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海强教授围绕“普惠金融、银行业结构性竞争与区域金融风险——来自大行下沉的微观证据”展开主旨演讲。陈海强的研究从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这一政策冲击出发,实证考察了“大行下沉”对于区域性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陈海强通过研究发现,“大行下沉”对于区域性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显著,且对区域性银行风险的影响存在地域差异,在数字化水平高、财政压力小、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更为显著。因此,面对大行的竞争,区域性银行应当探索如何在数字化转型中保持自身特色和优势,主动寻求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并探索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国有大型银行可以利用其金融科技和数据资源优势,赋能中小银行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量,优化普惠金融市场环境。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陈硕教授围绕“社会科学中的跨学科研究”展开专题报告。陈硕以探索艺术画作色彩的明暗与经济繁荣萧条的协整关系为引,指出跨学科研究可以启发新的选题、升华已有选题以及拓宽选题范围。随后,陈硕又以中国传世名画产权数据、中国历史官员数据、二十四史数据为例,指出跨学科研究的物理基础是系统数据。陈硕提到,跨学科研究不是重复建设,其出发点和归宿均为本学科关注或感兴趣议题,所以要回归本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跨学科对话的边界是与本学科有共同方法论基础,能够做到相互欣赏。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李力行教授围绕“地方政府如何促进创新体系表现?来自人工智能产业的证据”展开专题报告。李力行利用大语言模型对地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促进人工智能产学研协同的产业政策促进了人工智能类专利的申请,并且因地制宜设计产业政策能够增强产业政策效果。进一步,李力行发现,人工智能产学研协同政策具有正向效果,政策通过促进企业联合专利申请/企业--高校联合专利申请、基础类和应用类创新并进以及与其他供给侧与需求侧政策同时作用来发挥作用。研究结论为如何更好地运用政策工具,发展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提供了参考。(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李文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