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治国理政纪事|系统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来源:《瞭望》
2024-10-12 16:53:36
分享

“四川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地,要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力量建设,形成长效机制,系统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2023年7月下旬,长江流域进入主汛期。正在四川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落实防汛救灾主体责任,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各项应对准备工作。要科学救灾,防止发生次生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要落实落细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排查安全生产隐患,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川出台系列政策文件,着力理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持续锤炼应急救援能力,源头消除安全生产风险隐患,不断筑牢现代化建设的安全之基。

按照“30123”喊醒叫应机制,预警信息发布后,各接收单位30分钟内作出回应,村级每1小时、乡镇每2小时、县级每3小时报告预警响应落实情况,直至群众转移完毕。

依托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6个省级区域应急救援基地、11个航空应急救援基地,四川以“1+6+11”体系强化精准救援,绘就协同作战的“工笔画”。

目前,四川全省共组建由中心乡镇消防救援站、乡镇(街道)应急队、村(社区)应急分队组成的“一主两辅”应急队伍3.4万余支,基本形成县域“1小时”和乡镇“半小时”应急救援响应圈。

《方案》实施以来,截至10月9日,四川全省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5.8%、25.6%。

“失职必追责、追责必严肃。只有实现问责一人、警醒一片,才能真正让问责机制‘长牙带齿’。”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和安全生产工作,多次就此发表重要讲话或作出重要指示。

在四川,“冬春防火、夏秋防汛、四季防地灾、全年防地震”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突出特点,灾多、灾频、灾重、灾急是常态。加之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叠加。

“四川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地,要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力量建设,形成长效机制,系统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2023年7月下旬,长江流域进入主汛期。正在四川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落实防汛救灾主体责任,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各项应对准备工作。要科学救灾,防止发生次生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要落实落细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排查安全生产隐患,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023年以来,四川省获批55个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项目,47.8亿元国债资金专项用于工程建设;在成都市金堂县建成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整合各方应急救援力量,打造“航空尖兵”“空中先锋”提高救援效能……国家层面多项举措为四川系统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供强有力支撑。

《关于构建应急管理职业共同体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意见》《四川省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四川出台系列政策文件,着力理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持续锤炼应急救援能力,源头消除安全生产风险隐患,不断筑牢现代化建设的安全之基。

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晓晖表示,四川将进一步压实责任,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全力以赴打好“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主动仗,坚决防范遏制群死群伤灾害事件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川省眉山市应急管理局执法人员在一食品加工企业开展安全检查(2023年9月摄) 赵学兵摄

警钟始终长鸣

应急管理强化“一盘棋”

四川地形复杂,山区地质条件脆弱,主汛期山洪地灾交织、多类风险叠加,防汛减灾形势复杂严峻。补短板、堵漏洞,四川发挥“统”的优势、激发“专”的效能、发挥“聚”的合力,着力优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今年汛期,在四川省防汛防地灾联合值班中心,来自水利、应急、自然资源等部门的联合值守人员每天密切关注降雨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更好地实现防汛工作中的统一指挥、分工负责、整体推动,四川今年施行防救治一体化运行。

深度融合,统筹防救工作。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应急系统内防灾减灾专业力量不足,而相关行业部门在精准预测和识别安全风险方面拥有较为成熟的机制、经验和队伍。形成“大应急”治理格局,需要各部门间高效协作。

今年6月,四川在原省应急委员会、减灾委员会基础上整合设立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由省长担任委员会主任,下设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灭火、抗震救灾、地质灾害防治四个专项指挥部,健全日常灾害防范、应急响应处置、救灾救助等工作机制,更好统筹自然灾害防救工作。

发挥“统”的优势,不仅需打通横向部门,更强调纵向“一竿子插到底”。2023年发生的凉山州金阳县“8·21”山洪灾害事件,暴露出预警信息发布后的“叫而不响”“响而不应”短板。吸取灾害教训,四川将2024年山洪灾害防御总体策略调整为“风险评价+分级管理+分类响应”。

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介绍,按照“30123”喊醒叫应机制,预警信息发布后,各接收单位30分钟内作出回应,村级每1小时、乡镇每2小时、县级每3小时报告预警响应落实情况,直至群众转移完毕。同时,按照信息发布、接收回应、预警响应、措施反馈4个步骤,形成预警管理闭环。

一项项预警发出,一次次机制启动,一趟趟转移群众……每一位雨夜奔忙的救援人员身后是各部门间的协同配合,确保预警、响应、行动无缝畅通衔接。

专业主导,激发行业效能。当前,灾害事故风险隐患呈现复杂化、系统化、极端化趋势。为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专业化水平,四川在省安委会框架内设立21个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并对应下设21个专家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由厅(局)相关负责人担任,下设的专家委员会成员来自不同单位、高校和企业,均为各自领域知名学者或行业专家,拥有丰富实践经验。

“我们厂有金属加工业务,会用到氧气瓶和乙炔气瓶进行焊接,但是对气瓶的安全管理要求不太明确,希望专家能来现场指导。”近日,攀枝花市聚鑫金属结构有限公司负责人向攀枝花市东区应急管理局求助。该局随即聘请来自危化品行业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组成工作组到生产现场详细检查,为企业答疑解惑、给出专业建议。

截至2024年9月底,四川累计以“干部+专家”方式开展260余次安全风险研判,形成共性问题、具体问题“两张清单”246份,帮扶指导高危行业领域企业2267家,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企业2821家。

多方聚力,首创职业共同体。记者在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网站上看到,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总队长,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总队长,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四川局党组书记、局长,同时也是省应急管理厅党委委员。这是四川探索首创应急管理职业共同体的有效举措之一。

今年6月,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四川局、四川省地震局联合印发《关于构建应急管理职业共同体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构建“目标同向使命共担、体系同构发展共促、资源同享力量共用、行动同步安全共治、队伍同建荣誉共勉”的应急管理职业共同体。

“构建应急管理职业共同体,目的是优化体制机制、突破难点堵点,统一思想认识、统筹力量资源、统合方法路径,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消防救援、森林消防、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地震等部门的专业优势,进而提升灾害防范、科学应急、基础保障、服务管理能力。”四川省应急管理厅主要负责同志说。

设立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建设应急管理装备公物仓,推动消防救援队伍加挂驻地消防救援局牌子、加强各部门间干部交流互派……《意见》印发以来,多项举措有序推进,持续发挥“聚”的合力,系统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强化应急值班值守,时刻保持应急状态  四川省应急管理厅供图

着力固本强基

锤炼应急力量“砥柱中流”

3月15日,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突发山火。H-125、K-MAX、K-32、M-171……一架架直升机从西昌、成都、自贡等航空应急救援基地紧急起飞,与地面队伍密切配合,攻火头、打险段。同时,挂载光电侦察吊舱、卫星通信设备、全网通空中基站设备的腾盾、翼龙无人机在自贡冒雨连夜起飞,实现火场图像、语音、数据上下贯通和可视指挥。

聚焦基层应急能力薄弱这一突出短板,四川着力固本强基,持续锤炼基层应急救援力量。

绘就协同作战“工笔画”。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应急管理厅迅速启动区域应急协同联动机制,统筹组织中国安能集团第三工程局成都救援基地、民间公益救援组织四川公羊会、广元市蓝天救援队、宜宾筠连筠爱青年应急救援队等专业救援力量赶赴救灾一线。

重大灾害发生后,需要就近快速响应,跨区域协调调度应急资源,执行急难险重救援任务。依托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6个省级区域应急救援基地、11个航空应急救援基地,四川以“1+6+11”体系强化精准救援,绘就协同作战的“工笔画”。

为确保“战时能用”,跨区联动机制融入日常演练之中。

“报告,宣汉县普光镇合溪村五组侯家山发生火情!并有蔓延至重庆市开州区大进镇的可能。”1月15日,川渝地区森林火灾联合应急演练在四川省达州市举行。思路清晰、配合默契,双方按照既定联动机制逐级同步响应,一线指挥员迅速制定具体扑火计划。

“川渝地区山高、坡陡、林密、路窄。我们结合近年来两地火灾扑救实践经验,不断总结体系化战法训法,提高灭火作战实效。”四川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教导员张勇军说。

“空天地”科技赋能救援。2023年3月,泸州市泸县云龙镇发生一起野外火情。应对处置中,指挥人员通过镇应急指挥平台轻点鼠标,即实现调装备出库,并就近组织30余人应急队伍,仅用15分钟就将明火扑灭。

这得益于泸州整合22个重点部门单位、37个业务系统、5亿余条数据资源构建起的“空天地”一体化应急指挥体系。“以数字化建设破除‘信息孤岛、资源壁垒’,推动人员和资源高效整合,方能运筹帷幄、系统指挥。”泸州市政协副主席、市应急管理局局长李华桂说。

这是四川强化科技赋能基层应急管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四川启动突发森林火情下基于多源影像数据的快速勘测和动态监测技术科研项目,深入研究中小流域气象灾害预警技术方法;组建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通信保障分队218支1600人,增强断网、断电、断路“三断”情况下的兜底保障能力;推进安全生产监测联网,接入重点领域1072家企业实时监测数据和视频监控。

隐患排查难、监测预警难,一直是四川山区防灾减灾难点。今年8月3日凌晨,四川康定日地村附近突发特大山洪泥石流,造成12人遇难、15人失联。记者在现场看到,被泥石流猛烈撞击的桥梁垮塌,沟底的日地村房屋被冲毁,满目疮痍。

此次灾害为何来势汹汹?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运生分析,不排除沟道上游因高程效应引发局地强降雨,进而导致下游灾害迅速发生。但事发地点上游属于无人区,缺乏有效监测手段,难以排查隐患、提前预警。

对此,四川省已结合实际情况梳理出山洪泥石流易灾区域监测能力提升、普通公路危险路段重要结构物夜间风险识别辅助设备研发、灾害现场智能化识别研判技术等十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向社会开展应急项目“揭榜挂帅”试点工作,以科技力量赋能防灾减灾救灾。

“一主两辅”激活基层末梢。基层是防范化解安全风险、有效处置自然灾害和防范事故灾难的前哨阵地。但部分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与其他机构统筹设置,不适应当前安全生产、防灾减灾职责较为繁重的现实情况。

“四川把握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契机,整合乡镇(街道)安全生产、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灭火、应急救援等职能职责,推动乡镇(街道)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构,统筹相关人员专(兼)职从事应急管理工作。”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董绍棠介绍,目前,四川已有1197个乡镇(街道)单独设置了应急管理机构。

基层应急力量也在同步夯实。在成都市武侯区华兴街道南桥社区的微型消防站里,由10人组成的应急分队分成2班,对社区开展全覆盖隐患排查整治和24小时应急值守。在这个看上去不大的站点里,消防水罐车、四轮消防摩托车等消防装备一应俱全。

“辖区内大型家具卖场、仓储物流、老旧农房分布较多,潜在消防安全隐患大。如遇火警,附近的微型消防站工作人员能在最短时间内到达起火地点,基层反应更灵敏了。”南桥社区党委书记吴强介绍。

目前,四川全省共组建由中心乡镇消防救援站、乡镇(街道)应急队、村(社区)应急分队组成的“一主两辅”应急队伍3.4万余支,基本形成县域“1小时”和乡镇“半小时”应急救援响应圈。

在四川省康定市日地村,救援人员涉着山洪传送物资(2024年8月5日摄)刘坤摄/本刊

时时放心不下

源头筑牢安全生产多重“防火墙”

“绝缘手套和绝缘衣是否进行年检?”“异常信息报警记录存储期限是多久?”“相关异常工况如何处置?”……日前,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应急管理局组织市级专家,会同沙湾区消防救援大队,对沙湾区涉及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开展专项督导检查。

这是四川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的生动实践。今年2月,四川省安委会印发《四川省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结合四川实际提出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九大行动”30项重点任务。

紧盯重点领域“牛鼻子”。危化企业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强安2024”监管执法专项行动、全省高风险煤矿治本攻坚帮扶……《方案》发布后,一系列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举措陆续落地。

在危险化学品领域,明确制(修)订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陆上油气管道等安全许可审查和现场核查要点清单,制定重点行业安全风险防控指南,持续推动高危化工企业安全技术改造提升等工作任务。持续排查淘汰落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艺技术设备,推动化工园区升级改造。

在工贸领域,落实省级财政预算资金698万元,对金属冶炼、粉尘涉爆和涉危险化学品“两重点一重大”重点企业实施安全设计诊断,编制《四川省工贸企业十大事故高发领域安全生产重点管控清单》,全面推进在线监测预警系统。

在煤矿领域,严格落实“八条硬措施”,分批次组织对各市(州)、县(市、区)以及国有重点煤矿企业的煤矿行业三年行动方案进行专项审查。落实落细“一矿一策一专班”机制,启动高风险煤矿精准帮扶、区域性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等重点工作。

在非煤矿山领域,印发非煤矿山十条硬措施及配套制度,推进非煤矿山升级改造、智能化建设。目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基础数据已覆盖1056座,已联网非煤矿山达715座。

《方案》实施以来,截至10月9日,四川全省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5.8%、25.6%。

企业主体责任“码上见”。位于遂宁市的四川飞亚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焊工房、配电房、空压机房等处均可看到“四川安全码”,用手机扫码后即可看到点位风险等级情况、点位责任人、操作岗位注意事项、人员履职情况。系统还会自动汇集分析数据,便于督促安全生产责任落实。

安全码的背后,是四川在安全生产领域创新推出的“清单制管理+信息化管控”系统。2023年以来,四川以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为抓手,共建立涉及省市县乡四级党委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60余项共性监管责任清单,22个重点行业80余项企业共性责任清单,以及煤矿、危化和工贸等企业个性责任清单模板,以信息化手段推动“一处一码、一码呈现、码里明责、码上履责”,进而实现管人、管事、管住风险。

“以前,风险点位维护管理需要查阅大量纸质资料,不仅费时费力,还易出现信息不准确等情况。现在,通过安全码可以实时掌握动态,提前排除隐患,安全管理更加精准。”四川广安利尔化学有限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说。

用好事故调查“硬手段”。2023年9月7日,泸州市应急局发布G93成渝环线高速公路(合江县境内)“2·13”较大道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该事故是四川近年来牵扯面最广、情况最复杂、调查难度大的一起事故。调查组落实“四不放过”硬措施,跨越9省多地,调查企业27家、地方政府6个、监管部门6类20多个。最终,事故原因查明,多人被立案侦查。

“四不放过”是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的重要原则,即在对事故调查处理时,按照“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原则进行处置。2024年2月,四川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在全国安全生产领域首次出台《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四不放过”要求的工作措施》,确保“四不放过”原则在实践中细化落实到位。

同时,四川在全国创新推行事故处置“二报”制度,即事故发生15日内初报事故单位概况、初步原因和简要经过等;事故发生60日内终报事故性质认定、原因分析、主要教训和整改措施等。

“四不放过”原则和“二报”制度,分别理清了实践中经常出现的“谁来查”“哪种情形由上级查”和“怎样报告”问题,严格将责任压实到最小单元。

“失职必追责、追责必严肃。只有实现问责一人、警醒一片,才能真正让问责机制‘长牙带齿’。”四川省安委会负责人说。截至9月底,四川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693人,其中建议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09人、移送追究刑事责任61人,形成强力震慑。

时时放心不下、处处如履薄冰。安全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始终需要警钟长鸣。四川依然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仍有不少短板,安全生产方面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安不忘危,时刻防患于未然。唯有全省上下继续压实责任、工作前移、力量前置和群防群治,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方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环境。

救援人员在四川省康定市日地村一处被泥石流掩埋的建筑内搜救失联人员(2024年8月5日摄)刘坤摄/本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