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氏福:一位越南汉语教育者的寻“路”之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9-24 19:52:41
分享

中国日报6版今日刊登了《Vietnamese student fulfills Chinese dream》。阮氏福是一个充满梦想和热情的汉语教育研究生,她在追寻自己的教育梦想道路上经历了许多挑战和成长。从最初在越南的翻译工作,目睹轻轨建设的过程,到如今在中国武汉搭建线上中文启蒙课程社群,她不断努力学习和探索,影响着许多家庭和孩子们的汉语学习之路。

阮氏福的故事不仅是关于汉语教育和文化交流,更是关于坚持、努力和梦想的追求。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沟通与共振的力量,搭建着中越两国之间的桥梁,为更多人带来希望和启迪。愿她的故事继续激励着更多人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这是阮氏福追寻汉语教育研究生梦想的第九年。如果顺利,到明年,她将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毕业,圆梦这段十年的旅程。

2015年,阮氏福从河内开放大学中文系毕业时,就想继续进修中文。不过,当时中铁六局也给了她一份翻译的工作,想到同事的热情和上级的耐心,她决定先开始工作。

这份工作也有一些压力。她作为公司项目的翻译,目睹了越南第一条轻轨的大部分建造过程,从打桩开始,一直到装修。

在本科阶段,阮氏福学习中文很努力。除了课程要学习的内容,她还通过收听中文广播来提升自己的听力和口语,比如中央广播电台。但当时,她面对的不仅仅是不熟悉的词汇,而是从未来到过越南的新事物。

“一开始,我分不清‘站厅’和‘站台’的区别。”阮氏福笑着说,“我觉得很奇怪呀,因为‘厅’和‘台’在越南语中都是指公共的、让人们等待的地方。但是在工程预算表上,这两项就有很大的区别。”

当轻轨第一次出现在越南,语言还没有做好准备。“所以后来我们为了解决这个误点,中越两方的人员共同商定了越南语的翻译。”阮氏福说。

现在,越南语Nhà ga用来指称“站厅”,Ke ga则是“站台”。随着轻轨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这两个词语也逐渐和人们的用语熟练连接。

和语言同成长

语言学习随着两国的往来正在逐渐发展。2021年,越南第一条轻轨完工时,阮氏福已经身在中国武汉,准备搭建针对越南幼儿的线上中文启蒙课程社群。

如今,她在Facebook上组建的中文启蒙社群已经有了超2000名学员,每天进行着积极的语言学习打卡活动。

这些越南家长们彼此分享着用于中文儿歌和分级读物,有些还会自发组建新社群,针对不同阶段的孩子开展启蒙教育。家长们还会询问她关于孩子学习中文的建议和资料,并将孩子读中文的视频发给她。

“看着孩子们大声地、有声有色地读,我就感到很幸福。”阮氏福说。

阮氏福出生在越南北宁省,位于河内省的东边,当地有很多颇具规模的中国企业。

当她还是高中生时,她和朋友们就经常接触到在当地工作的中国人。对方会给他们分享中国的美景和美食,常常引起他们的好奇。高考之后,她和几个好朋友填报了不同的大学,却都选择了中文专业。

“如果选择中文专业,我们更容易在毕业后获得比较好的工作机会。”阮氏福说。她同辈的兄弟中,有的就在北宁省的鸿海科技集团工作。

梦想追寻者

阮氏福和中文之间的关系并不只是学生和课题。这之间,命运既搭建了桥梁,也设置了阻隔。

阮氏福很健谈,总是笑容洋溢。事实上,她视力有障碍,随时有失明的风险。“我初二的时候,大概失明了一年。”她回忆道,“后来靠吃药调理,慢慢恢复了一些。”

出于对她的担心,家人有时候并不支持她深造的决定,因为大量阅读可能继续损害她的视力。一些朋友也表示不理解,认为她在汉语教育上有了经验,有了成绩,不需要进修。

“越南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是一种趋势。我想通过进一步的学习,设计教材、课程和学习大纲,让那些想让孩子学中文的家长,能够有方法。”阮氏福说,“家长们自己也总是在一起进步。”

2023年,她申请了中国政府奖学金,获得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邀请,进阶自己的汉语教育之旅。而2024年起,汉语纳入了越南小学三、四年级的必修课,越南成为全球第五个将汉语纳入学校必修课的国家。

沟通和共振

在开展公益课程时,阮氏福还会安排一个问答环节。这时,家长和孩子们就会询问她关于中国的情况,比如,中国人是不是吃得很辣?吃得很多?无人驾驶车安全吗?贵吗?空轨是怎么回事?智能家居是怎么用的?

“他们对中国的科技和风俗很好奇,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我分享的视频,就会来问我。”阮氏福说。从中国旅行回来的越南朋友常常会告诉她,高铁真是又快又舒适。

阮氏福也目睹了中国这一端的变化。比如来到武汉六年,地铁线路逐渐增多了。她还发现,来到这个中部城市的越南企业也在增加。

“我刚来武汉时,更多越南企业比较喜欢去广州、深圳或者上海、杭州等沿海城市。但是这几年,我作为翻译,迎接不少越南企业来到武汉。”阮氏福说。

去年开始,她还终于开始学习喜欢了很久的中国乐器——古琴。尽管起初比较困难,手指因为练习而磨得通红,但是平和的弦音、背后的文化故事,总让她感到平静而满足。

在讲述时,阮氏福总会提到“一开始有点难”,比如古琴和中文,治疗和工作,但在耐心和信心的书写下,时间总会给出积极的答案。

“就像我一开始觉得武汉人说话像吵架,后来了解到,这样大声说话,是码头文化造就的热情和豪爽。”阮氏福笑着说。

原文见9月23日中国日报旗舰版6版

英文链接: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409/23/WS66f0c6eba3103711928a92e4.html

(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周荔华 刘坤|俞盈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