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播放视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新春伊始,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发展富民产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广袤乡村呈现勃勃生机。
春节假期刚过,贵州锦屏羽毛球产业园里一派繁忙景象。平均每天有上万打、超过10万只羽毛球从这里“飞”向全球,带动了近千名脱贫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并打开了1.6万商品鹅养殖户增收新空间。
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成为开年以来乡村全面振兴的新亮点。各地因地制宜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带动更多小农户搭上现代化大农业“快车”。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乡村全面振兴谋篇布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去年底,总书记对做好2025年“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各地考察中,总书记多次看乡村振兴,围绕如何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深入调研,强调各地要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
锚定目标,改革提速,顶层制度设计加紧出台。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细化部署今后一段时间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工作。
一系列更精准、更有力的举措也加快落地。
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今年,国家将建设一批优势产业园、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引领形成规模适度、竞争有序、错位发展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各地立足区域优势,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和田,1000座大棚里春意盎然,草莓、人参果迎来采摘。当地利用丰富的光热资源发展戈壁高效节水设施农业,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为沙漠锁边。
四川依托油菜产业传统优势,不断打开休闲旅游新场景,花田火锅、观光小火车,吸引了游客前来打卡赏花。这个春天,乡村特色产业百花齐放,一大批“乡游”“村字头”IP圈粉无数。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今年,各地着力优化完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
广西安排专项资金开发防止返贫致贫大数据平台,打通20个部门的数据信息,实现监测帮扶全流程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及时筛查预警,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云南打出产业就业帮扶“组合拳”,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在以礼街道易地搬迁安置区,这片临街商铺正被改造成“家门口的务工车间”。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快推进。今年,我国将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资金项目集中投向村内道路、卫生厕所等农民急需急盼的民生领域。围绕农村“一老一小”,老年食堂、乡村小规模学校等公共服务供给也将持续加强。
随着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我国农业基础将更加稳固、农村地区将更加繁荣、农民生活将更加红火,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