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非遗文化节 春运旅途飘出文化味

来源:中国日报
2025-02-07 21:02:24
分享

中国日报北京 2月7日电 2025年春运期间,旅客在川青铁路、巴南高铁、沪昆高铁、成渝高铁等多条高铁线路上体验了一把"非遗"文化的魅力。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川、渝、黔三地文旅部门,在多条高铁线路上开展了"高铁非遗文化节"活动,结合线路特点,将羌年、剪纸、舞狮、侗族大歌、川剧变脸、彝族漆器、四川漆器等多项非遗项目"搬"进车厢,数万名旅客在出行途中乐享"流动文化盛宴",这种'流动的文化课堂'让春运旅途真正'走心'又'走新'。

成都开往松潘县的C5812次列车沿途经过四川省阿坝州茂县,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县,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在2024年底也被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旅客一踏上车厢就发现车厢里装饰的喜气洋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海元鼓起腮帮,一口气吹完经典名曲《羌山情》。那独特的旋律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将古老的羌族故事娓娓道来。曲声刚落,车厢内掌声经久不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早在唐代,诗人王之涣就在《凉州词》里写到了羌笛。"陈海元说,羌族人有引以为傲的"四绝",羌银、羌碉、羌绣、羌笛,其中羌笛尤为独特,被称为羌族文化的活化石。2006年,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海元继续说着,演奏是充分展现羌笛魅力的另一半。不同于一般乐器,演奏羌笛要鼓起双腮,让气流从鼻孔自由出入肺部,口腔所鼓的腮,就是气流的中转仓库,通过循环换气实现一口气吹完一首曲,演奏中绝不停顿。

"空灵、悠扬,仿佛有穿透时空的力量!"乘客马钊是羌族人,熟悉的羌笛声让他感到十分亲切,仿佛提前回到了久违的家乡。

"姐妹们双双去踏青哪啊……",成宜高铁成都开往泸州的C6113次列车上,悠扬的四川清音《小放风筝》引得旅客纷纷侧耳。三位身着锦缎旗袍的90后非遗演员手持檀板,唱腔清脆婉转,仿佛将车厢带入春意盎然的郊野。

"在四川生活了二十年,我还是第一次现场听四川清音,这唱腔真特别,真好听。"旅客张婉婷一家人乘坐列车去自贡看灯会。自贡站候车厅里热闹非凡,自贡灯会传统技艺展示区被一群充满好奇的旅客围得水泄不通。

彩灯匠人王茂森带着团队展示国家级非遗自贡灯会的制作技艺。

几个正在候车的小朋友也上手制作起来。"这个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可真慢!"9岁的鹏鹏在体验裱灯时感慨手艺人的不易。

王茂森介绍,他们制作团队里,"90后""00后"占比超90%。虽说自贡彩灯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但在他们团队的理念里,传统和现代是融合且创新的,今年他们的作品 "王者荣耀"吸引了众多年轻游客打卡。

"我们团队更多的是用年轻人的思维,创造性地表达传统文化,把二者融合,让传统文化受众更广,被更多年轻人喜爱,这也是我们新一代彩灯人的使命。"

曾经的灯会仅仅是节庆期间的文化,但现在已经成为自贡的一张代表性"城市名片"。

在首趟非遗主题列车"熊猫专列"上,200多名游客从候车室里就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味道,游览的行程里游客们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与旅客们共绘彝族手工漆画,感受这份古老技艺的精湛与独特。夜晚,彝族篝火晚会热情上演,彝族民歌悠扬动听,月琴演奏婉转悠扬,让游客们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来自成都的陈爽女士是一位机场工作人员,去年除夕在忙碌的机场度过。因此,今年她特意为家人安排了这次充满非遗文化元素的春节旅行。当踏上这趟"非遗主题"熊猫专列时,她有感而发:"把非遗'搬'进车厢,让旅客变身为文化体验者,,让游客在旅途中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太棒了!"

让"非遗"文化走进列车,走进候车室,走进旅行团,既丰富了旅客的旅途生活又让传统文化以一种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走进了大众视野,当高铁速度遇见非遗温度,这场"双向奔赴"不仅让春运更有质感,更悄然重塑着传统文化的传承生态——从"博物馆里的标本"变为"口袋里的年味",从"老手艺人的坚守"化作"新世代的潮流",铁轨延展处,文化正年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