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闻客户端讯(全媒体记者周莉 钟剑桥)最近,2024“互鉴·共融”——“+8JDZ”土耳其艺术家作品邀请展在景德镇开幕。来自土耳其的8位年轻艺术家通过一个个别出心裁的创意,把他们对中西文化的理解,共同融入自己的陶瓷作品当中,展现了一种有别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美。
参与此次展览的景德镇陶瓷大学驻校艺术家佩琳,向记者介绍了自己的得意之作——《龙之梦》。这是一只黄色粗陶土瓷盘,底部画着一条身披祥云的中国龙,环绕其周围的是在土耳其很常见的丁香花图案。佩琳表示,这个作品的灵感来自她在中国看到的许多有关龙的传统图案。“我很幸运,在中国度过了龙年,既看过舞龙,又看过许多中国龙的图案。我想,龙对中国人来说一定非常重要,所以我想将龙与在土耳其拥有美好寓意的花朵结合起来。”
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跨越古老的丝绸之路,让东西方文化在一件件瓷器上碰撞、交融,既推动了中国陶瓷技艺的提升,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借助陶瓷远播世界各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包容性。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品部副主任杜剑波向记者介绍道:“景德镇出土的元代瓷器中就发现有波斯文,据史料记载,来自波斯地区的工匠参与了景德镇陶瓷的设计、绘画、制作。”而在中国陶瓷文化与西方陶瓷艺术深入交流的过程中,土耳其因其连接欧亚大陆的地缘优势,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与景德镇陶瓷有着不解之缘。约800年前,一批批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商人,穿越丝绸之路来到景德镇,把精美的中国元代青花瓷不断传入土耳其,成为宫廷珍品,培育和影响了土耳其的陶瓷文化。今天,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帕皇宫,就珍藏了大量中国古代青花瓷精品,成为海外收藏中国青花瓷最多的博物馆,印证了中土文化交流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
据佩琳介绍,她的姨妈在土耳其从事贸易工作,常常往返于中土之间。她不仅会教佩琳中文,还给佩琳带回了包括景德镇瓷器在内的许多精美的中国礼物。可以说,在佩琳年少时,姨妈就悄然在她心中种下了对中国文化向往的种子,让她对那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国度充满了好奇与憧憬。
于是,像佩琳这样,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约800年后的今天,又一批土耳其人深怀景瓷情结,再次远赴景德镇,成为“洋景”漂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有的是学生,专门来学习中国的陶瓷技艺和陶瓷文化,让东方陶瓷文化得以再次通过土耳其这个独特的文化枢纽影响西方;他们有的是艺术家,用艺术手段把东西方陶瓷技艺巧妙融合,让东方陶瓷文化平添了西方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打动了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他们有的是商人,用敏锐的商业眼光,把西方审美与中国制造结合起来,利用自己的地缘优势,让中国制造的东方陶瓷源源不断地走入西方人的生活。
程林曜是景德镇青花瓷非遗传承人、陶瓷产品设计师,她的丈夫哈肯就是来自土耳其的“洋景漂”,经营着一家贸易公司,忙碌于把景德镇的陶瓷销往世界各地。近年来,借助丈夫的牵线搭桥,程林曜分别在俄罗斯、土耳其、韩国举办过自己的个人陶瓷作品展览。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程林曜说,外国人一提到青花瓷,第一反应就是“古老”“传统”“陈旧”的样式,而当我们向他们展示一件件融合东方韵味和西方美学的作品之时,他们纷纷感叹:“原来中国的青花瓷这么时髦,还挺酷的!”
“中国陶瓷艺术讲究留白,而西方人喜好复杂的图案。中国陶瓷要打开海外市场,就要实现东西方美学的不断融合。”正在挑选货品的哈肯说,他非常注重把中国陶瓷的实用性与西方人的审美结合起来,努力把更多的景德镇陶瓷推向海外。历经多年的不懈坚守,哈肯的客户群体从集中于土耳其,到如今已成功拓展至意大利、俄罗斯等诸多“一带一路”的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00年前,中国陶瓷借助丝绸之路上的土耳其商人,深刻影响了土耳其的陶瓷文化;800年后,追寻着这份瓷缘,一批批土耳其人再次以瓷为媒,当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佩琳最后对记者说,她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陶瓷艺术品照片常常收到家乡人的许多点赞,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纷纷与她讨论着景德镇独特的陶瓷艺术。未来,佩琳还计划在土耳其与世界各地举办展览,不断向世界推荐中国文化,不断把世界文化潮流引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