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分享 线下互动呼和浩特市文化达人畅聊家乡故事 探寻文化印记

来源:青橙融媒
2024-10-28 10:24:15
分享

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呼和浩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去探寻、去铭记。很多本土作家、文化学者、民俗学者都在持续做着挖掘本土历史文化内涵的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活动,把那些生动的历史故事讲给年轻一代听,了解家乡才能更爱家乡。

线上制作专题视频 记录呼和浩特文化故事

知名作家邓九刚是土生土长的呼和浩特人,制作了《我的故乡我的城》系列短视频,从2022年3月份在视频号更新第一条视频时,就收获了网友的热切关注,至今该系列短视频点击量已经超过百万。邓九刚直言自己大喜过望:“没想到聊家乡的小众话题,能吸引这么多网友的喜欢。”

邓九刚在文化沙龙上发言

在网友的支持和鼓励下,目前,邓九刚口述历史《我的故乡我的城》系列短视频已经更新了100期,在抖音、视频号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细细翻看邓九刚制作的这100条视频,时长从4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内容包括呼和浩特的地理、人文、历史传说等,大家熟悉的大盛魁商号、河口古渡、将军衙署等都能听到相关的解读。“从运输甘草、粮油、皮毛、木材的集散地发展成开办盐碱产业多种经营的经济体,汇集水陆码头的河口镇一时风光无两。”“曾经象征着苦难、离别、生存的西口之行,随着呼和浩特的建城与繁荣有了新的定义,一种积极的、昂扬的、激情澎湃的逐梦精神奏响了一个时代的主旋律,将西行的尽头延伸到更加波澜壮阔的远方”……读着这些情真意切的介绍,听着邓九刚娓娓道来,呼和浩特的历史仿佛就在眼前。

邓九刚撰写出版过好多本著作,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被搬上电视荧幕的《大盛魁》,此次制作大众更容易接受的短视频,也是想让更多人了解呼和浩特的历史、文化。“这100期短视频差不多就告一段落了,我的账号也积累了一部分粉丝,希望把账号打造成一个分享呼和浩特历史文化的平台,呼和浩特历史文化的爱好者录好了视频都可以放在我的账号上播放,让大家对呼和浩特、对我们共同的家乡更加了解。”邓九刚对记者说。

线下开展文化沙龙 探寻呼和浩特文化印记

10月22日,由呼和浩特市融媒体中心联手呼和浩特市文旅局共同推出的“我的故乡我的城”系列视频发布暨首期“青城故事汇”文化沙龙直播活动在呼和浩特市图书馆举行,同时在青橙融媒App和抖音平台进行直播。本次活动除了邓九刚之外,还邀请了内蒙古文史专家代林、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春子和《印象青城》的作者张景植,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为大家讲述有关历史、文化、商业、风俗的青城故事。

市民拍下老照片记录呼和浩特

其中,刘春子的分享让人印象特别深刻,她结合PPT中的老照片,带市民了解了近现代呼和浩特的风土人情。在这些照片中,可以看到繁华的五塔寺、街边的茶水铺、供休息歇脚的车马店、行走在尘土飞扬道路上的人群……点点滴滴共同勾勒着呼和浩特曾经的模样,结合刘春子老师的讲述,让人对呼和浩特的过去有了更具体的印象。

聆听着专家们的讨论,市民孙女士感触颇深:“听着老师们的讲述,收获特别多,特别为家乡骄傲。尤其是很多我的爷爷奶奶口中的故事,也和老师们讲的一样,感觉特别亲切。”

市民参观“流光·青城”任志明呼市老照片选辑展览

在活动中,刘春子认为,文化沙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嘉宾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讲述呼和浩特故事,有个人亲身经历,也有严谨的历史依据,还有多年的采访经历,这些都让呼和浩特的历史文化更生动、更立体。张景植也表示,通过这样的活动能让更多的社会大众触摸呼和浩特的脉搏,感受呼和浩特的文化传承,也了解北疆文化的内涵,更加了解呼和浩特、热爱呼和浩特。

市民读者参与其中 感悟呼和浩特本土文化

在邓九刚“我的故乡我的城”系列短视频中,翻看网友们的评论,几乎每一条视频下面都会看到这样的评论:“感谢邓老师的分享,让我们对呼和浩特市的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谢谢邓老师,讲得非常真实客观。”从这些互动中,能够看出市民对自己的家乡渴望有更多的了解,也非常愿意去了解、感悟呼和浩特的本土文化。

其实,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的主题活动,只要是与呼和浩特历史文化相关,总会吸引市民的关注。就像刘春子所说,线下的文化沙龙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在文化沙龙的互动环节,就有来自大盛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针对有关驼道、大盛魁的内容进行提问,邓九刚认真作答,现场气氛热烈,大家听得特别认真。

此次线下的文化沙龙结束后,市民与专家、学者一同参观了呼和浩特市图书馆推出的线下展览——“流光·青城”任志明呼市老照片选辑展览,此次展览精选44幅老照片,有呼和浩特过去的街景,也有一家人围坐看书的情景,还有呼和浩特的地标建筑等勾起回忆的摄影作品。记者注意到,大家一边参观一边讨论,在光影中感受岁月中的呼和浩特的变化与发展。

青橙融媒记者 王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