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冬至中华年在京举办

来源:文旅中国
2024-12-29 17:26:00
分享

日前,以“文明自信,以人民为中心的天下文明历史观”为主题的第七届“冬至中华年”活动在北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教授巫新华,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所长辛怡华,厚朴中医创办人徐文兵,《姬氏道德经》传承人姬英明发表主旨演讲,几位主讲嘉宾还围绕主题展开深入探讨,认为中华文明关注人民福祉,具有德和天下、天下大同的视野。

主讲嘉宾对话

韩建业结合考古发现,指出中华文明的总体特点表现为“一元多支一体一统”的特征,即共有一个天、一个地、一个宇宙,并在此背景下形成了大一统的思想基础。中国从南到北的广大区域,都有中华文明“一元”的痕迹。中华文明的特点从信仰上概括起来就是敬天法祖。韩建业认为,天下文明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在中国古老的典籍中有充分的体现,是一种没有内外、没有敌我、没有边界的天下观,讲究天下大同,和合与共,共生共和。“多支”指中华文明虽然共有一元的根,但又具有多支、多相、多彩的特征,生活在各地的民众在方言、服饰、饮食、风俗等方面也不尽相同,这让中华文明充满了活力和韧性,保证了各个地方、不同风俗的人群和谐相处。考古发现的建筑、入土埋葬等模式,都彰显了这种一元多支的宇宙观文化。“一体”主要指文化上的一体,经过文化上的交往和交融,中华文明形成了文化上的共同体,即便在汉匈战争、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虽然并存很多政权,但在文化上始终是一体的。“一统”是政治上的一统,自黄帝纪元4722年前轩辕黄帝第一次一合炎赤,统一天下,至夏朝、商朝、西周,也都是大一统模式。东周后期诸侯争霸,秦结束战乱并再次统一……王朝结束时,可能会混乱几十年、百十年,最后又走向统一。

巫新华介绍了他长期进行的昆仑考古工作,表示昆仑考古中发现的大量玉器都和通天祭祀有关。他认为昆仑文化概念的核心词义为“天”,内在核心功能是“通天”,是“敬天法祖”“天命”“天人合一”“天下”“大一统”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与归纳性概念。昆仑包括沟通天地的人工建筑、通天神山以及“天下之中”“万物尽有”“天柱”“天梯”等概念,是中华古人对中华文明意识形态的建构。

辛怡华认为,大一统的观念很早就根植于华夏子孙的血脉里。如西周继承和发展了华夏早期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将华夏民族的原始记忆和意象上升到理性高度。强调阴阳变化,体现了东方哲学的辩证法;主张“天人合一”,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诠释了中国人的人生观。大一统观念、大同世界的理想、和而不同的哲学思维,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成为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或潜意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时间的考验与兴衰变化,而一直能够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同独树一帜的中华文明是分不开的。

徐文兵介绍了厚朴中医在上海发展的良好态势,他认为,中医对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保驾护航,让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唯一不间断传承的活的文明。

姬英明阐述了华夏道统的文明观,他认为,中华文明所体现出来的是一个合道的、同德的,符合“诚、容、善、仁、和、行”一体的文明观,对人类文明整体具有价值,他认为中华民族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把眼光放到共同升华人类文明、共同升华人类科技、共同升华人类德行上。

活动现场合影

冬至中华年活动由姬英明发起,迄今已是第七届。本次活动由华夏坤德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主办。

(活动由主办方提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