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乡村梦 共绘残障新未来

来源:东方网
2025-02-17 15:59:59
分享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中的这句古语,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与社会责任的担当。2025年寒假期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调研团队秉持继往开来的精神,深入江苏省扬州、常州、南京、盐城四市的10个乡村,开展了一项以“乡村无障碍包容性环境建设”为主题的寒假实践活动。

2025年1月至2月,调研团队走进乡村,与残疾人及其家属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生活故事与真实需求。在走访过程中,团队成员遇到了形形色色的残障人士:有老而无依、生活窘迫的肢体残疾者,有因故失明却自力更生的村口店主,还有因智障或精障被迫辍学的青年,以及许多生活无法自理、常年依靠轮椅的村民。谈及生活与保障问题时,许多残疾人坦言:“困难是肯定有的,但也没办法。”这句话道出了许多乡村残疾人的无奈,因残致贫的问题在乡村依然普遍存在,残疾人群体在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调研乡村无障碍环境建设时,团队成员了解到,江苏农村的无障碍改造工作已逐步落地,例如村庄公共设施进行坡道改造,方便轮椅使用者出行。然而,信息无障碍的建设却困难重重。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乡村残疾人中,仅有10%左右拥有并使用智能手机,大部分人仍依赖老年手机、广播、电视机等传统媒介获取外界信息。这一现状表明,农村残疾人群体在信息化时代几乎被排除在外,难以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

为应对这一挑战,乡村残障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了有针对性的传播渠道。例如,南京上坝村村委工作人员丁先生表示:“我们给年轻人建微信群传达消息,而对老年人需要上门告知。”这种差异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信息鸿沟,面对脱节于信息化时代的老年残障群体,依靠村干部的人际沟通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帮扶。而在南京团林村、油坊桥这些传统村落,目前仍依靠村中广播和人际交流来传递消息,数字乡建工作在不同地区也呈现出来不同的发展状态。

调研团队还将视野延伸至乡镇的残疾人之家和医院。在盐城三灶镇残疾人之家,团队成员看到了一个集康复训练、文体活动、就业创业于一体的残疾人公益组织。这里接纳了30位肢体、智力及精神残疾者,工作人员李先生不仅保障他们的基本发展需求,还鼓励他们通过直播电商创业增收,并带领他们服务乡村老残群体,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这一模式为新时代乡村残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优秀范例。

通过此次寒假实践,调研团队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并对乡村残疾人生活现状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团队计划将调研成果整理成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同时,团队也呼吁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乡村残疾人群体,共同推动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共建“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无障碍包容性环境。

南京师范大学 朱胜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