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红星:智能制造赋能高质量发展

来源: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5-01-26 20:37:11
分享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国之器。中国制造正经历着从“世界工厂”迈向“制造强国”的深刻转变。而智能制造,正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智能制造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通过强化应用示范,建设制造业数字化模型化转型样板;强化供给全产业链,锻造安全可控的系统解决方案;强化基础保障,构建融合融通的发展生态,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中国智能制造的新突破

当前,智能制造在中国推广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已居世界领先水平。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每万名工人配备工业机器人470台,密度已经超过德国和日本,工业制造合格率达到93%以上,跃升到世界第三。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中国新能源汽车从2008年开始起步,在2018年年产过百万辆,用了近10年时间;到2022年年产超过五百万辆,用了约4年时间;再到2024年成为全球首个年度达产1000万辆的国家,用了约2年时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

在国内某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工厂,采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大模型、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可以满足4款车型的混流生产,同时能够满足上万种不同配置车型的随机生产,充分匹配用户的个性化订单需求,目前该工厂可以做到118秒就能下线一台整车。

窥一斑而见全豹。支撑中国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的背后正是中国制造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迈进。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四百余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成万余家省级智能工厂,推进近万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不仅有齐备的全产业链,还在新能源装备、轨道交通、高端船舶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力,更在不遗余力推动传统制造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爬坡过坎的重大关口,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任务繁重。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数智技术赋能先进制造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02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这场数智化变革浪潮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和赋能已成为业界共识。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具备典型的通用技术特征,正在深刻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从产业看,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驾驶等领域广泛应用,推动新兴业态发展壮大,而且促进传统行业智能化升级、数字化改造。

在传统产业,利用人工智能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例如服装行业,一些智能化制衣工厂通过引入辅助设计大模型,实现从裁剪、车缝、整烫到仓储配对的一体化生产流程无缝对接,大幅提升定制服装占总产量的比例。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智能制造相关产业规模同比增长14.9%,达到28841.6亿元,预计未来3年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加速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从更大范围看,我国虽然已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和经验,但仍面临整体数智化普及程度不高、关键数智技术支撑力不足、中小企业推进数智化转型的积极性尚待激发、先进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瓶颈。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智能制造需要以点带面实现群体突破,打破机制瓶颈,着力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不断释放新质生产力,在数字化和智能化趋势中引领全球制造业的未来。

一是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如AI人工智能,智能设备穿戴和虚拟现实产业集群等,是我国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也是制造强国的重要载体和标志。截至目前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已达80个。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要求35个新上榜国家级集群切实组织实施好培育提升方案,制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路线图,明确引资引技引才重点,提升集群综合竞争力,推动集群加快向世界级迈进。

二是培育更多“未来工厂”。

数据已成为新的核心生产要素,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迫切需求,也是重塑竞争优势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抓手。未来工厂作为数字化转型后智能制造的高级形态,下一步要发挥好未来工厂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构建智能制造全覆盖服务网和未来工厂全周期服务链,按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梯度转型体系实施转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持续数字化升级,培育更多 “未来工厂”,提升全国智能制造发展水平。

三是解决复合型人才短缺瓶颈。

智能制造需要融合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多种技术,相应带来了人员结构的挑战。很多企业技术人员过往的沉淀不够,在技术上可能存在一定短板; 此外,传统的劳动型工人会减少,一岗多能型的工程师会增加,需要越来越多复合型的人才。例如财务岗位,以前的财务人员只需要有财务的专业知识,现在智能制造业的财务人员也需要有数据应用和分析的能力,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软件编程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管理作用,其他的岗位也有类似情况。

四是加大对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的支持力度。

可通过政策补贴或创新商业模式,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赋能,普及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先进管理理念、关键制造工艺,构建一批中小制造企业的数智化转型样板;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统筹,设立数智化转型专项基金,打通各类融资渠道,完善融资风险补偿机制,最大程度降低中小企业的转型风险;加快构建“政府引导—平台赋能—龙头引领—协会服务—机构支撑”的联合推进机制,实施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着力引导中小企业开展系统云化改造与云端迁移。

五是加快形成我国自己的智能制造标准和国际评价体系。

建设完善智能制造国际标准体系,加快智能制造核心标准的研究、研制、攻关,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打造标准群,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转型。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国内企业、专家学者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工作,打造一批事实上的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加快塑造智能制造标准中国品牌,提升国际话语权。加快完善智能制造评估评价工作体系,帮助重点地区、行业、企业了解掌握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和成效,对标和超越国际制造业水平,构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发展生态。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外部风险挑战加剧。实现更深层次的国力提升,保障国家经济产业安全,需要系统提高三大能力:能源保障能力,工业生产能力,物资调配能力。

在这一宏伟蓝图中,持续推动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迈向制造强国,并构建以此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总之,面向未来,要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发展稳定好全产业链,推动供需双向发力、加强科技产业融合、强化标准体系支撑、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以技术融合与系统集成式创新为智能制造的主要创新方向,加快落实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部署,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夏红星,知名学者)

责任编辑:夏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