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互联网公益慈善论坛在浙江乌镇举行。论坛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陶勇在接受中国日报网记者采访时谈及慈善公益和AI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对于公益,陶勇表示,做公益和慈善最关键的动力来自于“我们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初心”,包括融媒体技术在内的互联网技术,极大地加速和放大了慈善公益的影响力。
而对于AI技术,陶勇表示,一些医学领域的AI技术已经发展成熟,能够帮助医生高效完成大量筛查工作,极大地节省了人力。他同时表示,有温度的医学无法被机器完全取代,因为AI技术就像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可以赋能医生,但永远无法取代手持“金箍棒”的人。
以下是采访实录:(在不影响采访者原意的情况下,修改了部分口语化表达)
中国日报网:要做好慈善,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陶勇:做慈善和公益的关键动力,源自我们希望创造一个更美好世界的初心。我们不必纠结于人性本善或本恶的哲学讨论,而应专注于如何让每个人的善意都能充分展现。这份初心就是我们的动力源泉,能帮助我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坎坷、挫折和恶意。
中国日报网:互联网在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陶勇:互联网技术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助力慈善行动:首先是传播效应。借助互联网和融媒体技术的广泛传播能力,公众能够迅速了解公益项目的设计理念、具体内容、实施成效和监管情况。其次是便捷募资。现代互联网支付系统让捐款变得简单快捷,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专门去银行或邮局汇款。这种随手可行的捐款方式,能够更好地汇聚众人爱心。由此可见,互联网极大地加速和放大了慈善公益的影响力。
中国日报网:如何才能让更多人加入公益慈善队伍?
陶勇:目前已有许多人关注这个领域,我本人也正在参与视障人群的公益项目。人们都怀着奉献爱心的愿望,或是出钱,或是出力。我认为,与其用生硬的方式去推荐和拉拢他们,不如让项目保持透明度。当人们看到视障儿童获得更多学龄前教育和关爱,中途失明者能接受再教育并获得多元化的就业机会,视障老年人得到更多社会关注和家庭关怀时,自然会投入更多精力来支持项目发展,帮助更多视障人士。
中国日报网: AI技术为患者和医生带来了哪些积极改变?
陶勇:作为一名眼科医生,我看到眼科在AI应用方面走在了其他学科的前列。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例,我们利用AI进行筛查,可以将服务深入到社区。考虑到全国约有百分之十的人口患有糖尿病,其中百分之二十到四十的患者会出现视网膜病变,这项工作的量级十分巨大。目前,AI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获得多个医疗器械注册证,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百分之九十,技术已经打磨得相当成熟。
除此之外,AI还可以帮助我们节省大量人力,用于其他慢性疾病的筛查工作。比如在肺癌筛查中,AI可以协助分析胸部影像中的小结节,甚至能够处理核磁共振、CT等各类医学影像。因此,我对AI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中国日报网:对于AI技术在医疗领域引发的担忧,您如何看待?
陶勇:任何新技术的发展都需要一定时间和成长曲线,但这并不是否定或批判它的理由。AI技术在公益领域帮助很大,以我目前推行的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早筛项目为例,这项工作仅凭人力是无法完成的。全国只有3000名可以看眼底的医生,他们每天都忙于看诊和手术,而患病风险群体主要分布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如此大量的筛查工作必须依靠AI才能完成。我们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当然,无论是AI还是人工筛查,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这需要通过不断改进算法和扩充数据库来提升效率和准确度。但这些都是促进技术进步的动力,而不是放弃使用的理由。
中国日报网:哪些方面AI技术无法完全取代医生?
陶勇:我认为AI无法完全取代医生。医学是有温度的,而AI只是一种工具。与其他高科技一样,AI可以赋能医生,但不能替代医生。有温度的医学是无法完全被机器取代的。
除了在疾病筛查方面,AI还可以协助我们处理罕见病诊疗、药物禁忌查询、最新治疗方案推荐以及药物分子结构设计等工作。这些领域的知识量庞大,仅凭人类有限的认知能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尤其是医学知识突飞猛进,我们必须善用AI这一强大工具。它就像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能让我们更厉害,但永远不能取代手持“金箍棒”的人。
记者/视频剪辑:曹静 徐子茗
编辑:曹静 李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