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旅游火了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06-24 09:47:05
分享

靳铭吉 王祎杉《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21日 第 12 版)

今年以来,参观文博场馆、探访古城古镇、参与传统文化活动、观赏非遗技艺、体验汉服妆造、购买国潮文创……以这些文旅活动为代表的“新中式”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欢迎。

“新中式”旅游,既注重体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展示流行风尚的创新,在传承与创新中为游客带来丰富的文化旅游新体验。在“新中式”旅游中,游客既是观赏者,又是参与者,沉浸体验文旅活动,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节日激发热情

在今年春节、清明和端午等传统节假日中,“新中式”旅游备受青睐,成为旅游市场新热点。在携程平台上,可体验端午民俗活动的景区超过百家,端午相关民俗游线路有数百条,包含采艾蒿、做香囊、观看非遗表演、汉服旅拍等。

传统节日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索欲望。赛龙舟、吃粽子、唱山歌、赏古曲……端午节的浓厚文化内涵与旅游深度融合,多个景区推出赛龙舟、包粽子、制作香囊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参与。屈原故里湖北宜昌推出端午文化节,汉服巡游、龙舟夜游等民俗活动广受欢迎。

民俗文化活动烘托了传统节日的氛围。北京、江苏、安徽等地将国风、汉服、传统集市和诗词文化等引入公园景区,青团制作、手绘风筝放飞等清明节特色文化活动丰富了游客体验。新春灯会、舞龙表演、庙会市集、非遗秀场等活动成为游客今年春节出游首选。

深入发掘地方传统节日内涵,是节庆赋能文旅的“基本功”,传统节日激发了人们“新中式”旅游的热情,也使得节日背后传统文化得以具象化,更利于传承与发展。

文化体验丰富多彩

博物馆是展示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各地博物馆积极探索新颖的、符合游客多元需求的展陈方式,如智能化展示、深度互动体验、短视频+直播、文创产品开发等,推动文博游发展。

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博物院(馆)热度居高不下,节假日基本“一票难求”。近年来,专题类、特色类博物馆成为新热点,如南京城墙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等,满足了游客文化游的个性化需求。

孔子故里山东尼山圣境以儒家文化为内核,以新形式、新体验激发传统文化活力,游客在文化与演艺活动、礼仪体验等业态融合中感受中华礼乐文明。夜游项目“多彩灯光秀”将虚拟和真实场景组合,用现代光影、水秀科技展示儒家文化经典。

走进古都河南洛阳,随处可见身着汉服的游客。据美团统计,洛阳地区与汉服相关的各类门店近2000家。不少外国游客也身着古装行走在洛阳城中,感受古老的中华文化。

书圣故里浙江绍兴的漆扇制作体验活动带火了非遗技艺。简易的制作步骤、惊艳的成品效果让漆扇制作体验很受欢迎。在制作体验中,游客学习“以水为引、以漆作画”的技法,感受到起源于东汉的漆器神韵。

现代科技助力创新

近日,“惠此简书——睡虎地秦墓出土简牍”展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幕,首次大规模展出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和木牍,还在现代科技助力下再现竹简主人形象。

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一卡知秦”系列线下活动,围绕秦朝历史人物、国宝文物、历史典故等内容,展现其悠久历史。此外,馆内还增设了多媒体投影、动漫、互动游戏等科技类体验,让游客通过可玩、可感的方式,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北京圆明园买卖街以“光影”为主题,将光影餐厅、光影演艺和光影卖场三个功能板块穿插融合于各个主题展示区、沉浸体验区和商业美食区,利用科技手段“原景再现”数百年前的买卖街,游客置身其中,沉浸式走进历史。

沉浸式演出还让历久弥新的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彩。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推出沉浸式影院,立体直观地还原长征场景,让参观者如同亲见血战湘江和飞夺泸定桥一般,深切体会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艰苦卓绝。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