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同欧盟建交50周年,是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盟将继续在对华经贸关系中“去风险”,但双方仍有建设性接触的空间,寻找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解决方案,甚至达成能够扩大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协议。对此,中国外交部迅速作出积极回应,明确表示中方愿同欧方一道,落实好双方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共同办好建交50周年庆祝活动和高层交往,加强战略沟通和政策协调,增进互信,拓展合作,妥处分歧,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中欧关系向好、向前发展,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格局面临阵营化、碎片化挑战,中欧作为全球两大力量、两大市场,唯有深化互信、拓展合作、妥处分歧,才能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为人类发展贡献力量。
中欧合作的战略意义,超越分歧的必然选择。中欧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自1975年建交以来,双方在经贸、科技、气候治理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丰硕。2024年,中国与欧盟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7858亿美元。中国和欧盟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以及第三大出口市场,欧盟则是中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场。2020年—2023年,中国吸引来自欧盟的外资从56.9亿美元增加至105.8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比重从3.8%上升至6.5%。2023年,中国对欧投资82亿美元,十年内增长126.5%。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匈牙利、塞尔维亚最大的投资来源国,新能源汽车等成为合作的新亮点。
然而,近年来欧盟将中国定位为“制度性对手”,推行“去风险”政策,试图通过技术限制、供应链多元化等手段降低对华依赖。这种政策表面上强调“经济安全”,实则暗含保护主义逻辑,不仅损害了欧洲企业在华利益,也削弱了欧盟自身发展动力。数据显示,43%的欧洲民众视中国为“必要合作伙伴”,仅22%认为中欧经贸合作风险大于收益。事实证明,中欧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格局,强行“去风险”只会造成更大风险。正如外交部所言,“去风险”“降依赖”不应该变成“去合作”“降水平”。
破解信任赤字,以实际行动筑牢合作根基。中欧关系的关键在于互信。冯德莱恩此次表态释放了务实信号,既有欧盟对国际局势的清醒认知——美国的“美国优先”政策加剧了跨大西洋裂痕,也有对中国市场与创新能力的客观需求。例如,中欧在电动汽车、生物医药、循环经济等新兴领域高度互补,若能在技术标准、产业链整合上达成共识,将为全球产业升级提供范本。
中方始终以开放姿态回应欧方关切。近年来,中国推出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措施,包括降低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持续以制度型开放为欧洲企业创造机遇。与此同时,中方呼吁欧盟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客观看待中国发展,以理性务实态度处理对华关系。
深化合作路径,聚焦全球挑战与共同利益。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冲突外溢效应加剧,中欧作为全球两大稳定力量,承担着维护多边主义、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责任。中欧合作应从以下三方面出发开展合作:一是继续加强中欧经贸合作,尽快重启《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扩大双向市场开放,尤其在高技术、绿色产业领域消除壁垒。二是拓展中欧新兴领域合作。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亟待规则共建。中欧可联合设立研发基金,探索技术标准互认。建立中欧数字贸易对话平台,围绕数据跨境流动、隐私保护制定共同规则,避免规则“碎片化”抬高企业合规成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共建“中欧电池技术联合实验室”,整合中国产能优势与欧洲研发资源;设立“绿色转型联合基金”,支持双方企业在光伏、氢能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技术合作。三是强化全球治理协作。作为多边主义的捍卫者,中欧应共同推动世贸组织改革,反对单边制裁和“小院高墙”,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者:孙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