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力重工首艘舾装超大型油船(VLCC)。记者王华 摄
近日,大连市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配套产业发展大会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上发布《大连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该政策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制定,旨在推动我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全产业链生态。政策内容包括:
支持船舶海工产业提质升级
鼓励船舶海工领域企业围绕“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谋划储备重大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国家政策性资金支持,推动船舶产业提质升级。
对船舶海工领域上年度认定的符合条件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50万元奖励。
支持船舶海工领域制造业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等进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水平和智能制造水平的项目,符合条件的予以支持。对上一年度项目设备、软件和技术投入(含融资租赁设备)投资额达到1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按照不超过投资总额的20%给予补助,最高200万元。
支持船舶海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对符合条件的船舶海工领域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按照《大连市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有关规定执行。对新认定的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按照前三年实际研发投入不超过30%比例给予补助,最高300万元。
支持船舶海工领域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在连高校院所向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签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或作价投资合同,按照实际发生技术交易额或相关股权进行折算的金额给予高校院所最高8%奖励,单项最高不超过50万元。企业吸纳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签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或作价投资合同,按照实际发生技术交易额或相关股权进行折算的金额给予企业最高15%补助,单项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聚焦船舶海工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对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企业,按照国拨经费到账并由承担单位实际使用金额给予最高20%补助,项目执行期内补助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鼓励相关领域龙头企业开展核心技术研发,对市级“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项目,按照项目实际自筹研发费用支出不超过30%给予补助,最高1000万元;对市级重点科技研发计划项目,按照项目研发经费投入额不超过30%给予补助,最高200万元。
支持船舶海工产业配套能力提升
鼓励船舶总装制造企业加强区域配套,将配套上下游企业纳入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标准管理,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建立集中采购、长期采购机制,提升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形成稳定的船舶配套产业联合体。
鼓励船舶海工领域配套企业投资我市,对设备类新增投资项目,按照项目新增投资给予一定比例补助;在投产后给予3年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补助。
对从事船舶海工领域相关生产经营的企业,租赁闲置厂房且租赁期较长的,结合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及市场需求,在租赁期内给予租金奖励;对购买或以兼并重组方式盘活闲置厂房,在投产后次年度一次性按照资产交易额一定比例给予竞买资产或股权投资奖励。
对引进船舶海工产业配套项目的我市企业,由项目所在地政府给予企业奖励。对成功落地内资项目和外资项目,分别按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和实际到位注册资本金给予一定比例奖励。
鼓励各地区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入股相关政策,约定相应利润分配和股权退出机制,支持配套企业发展。
鼓励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旅顺口区、太平湾合作创新区、普兰店区等地区,制定出台具体政策措施支持本地区船舶海工配套产业发展。
支持要素保障水平提升
围绕“项目跟着规划走、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对船舶海工以及配套企业实行优先保障,相关项目合理用地需求由市级统筹保障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应保尽保。鼓励各地区按相应标准,提供满足承载力需要和配套条件的项目用地。
在优化航道资源、确保通航安全条件下,按照全市岸线资源统一规划要求,优先将岸线资源配置给大型船舶海工企业发展高技术船舶制造和高端海工装备制造项目。支持船舶总装企业泊位对外开放,协调口岸查验单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推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发挥政府引导母基金作用,研究设立船舶海工产业相关子基金,支持船舶海工产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根据船舶行业特点创新产品服务,加大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组织银企合作对接活动,积极为船舶海工和配套企业融资创造有利条件。
鼓励引进国内外船舶海工领域人才,按照“兴连英才计划”,在安家落户、子女入学、健康管理等方面予以保障。对符合条件的船舶海工领域人才,购买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放宽户籍、社保、家庭人均住房面积等限制条件,租住国房集团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相关租金减免。
鼓励船舶海工领域企业面向新录用职工开展岗位技能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等多种形式职业培训,按规定给予最高6000元/人标准职业培训补贴。支持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连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加强船舶工程技术、焊接加工、机电一体化等船舶海工特色专业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探索建设校企实训基地。充分依托省内高校资源以产业融合共同体及博士后科研平台等方式,为船舶海工产业提供人才支持。
充分发挥大连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推进工作专班作用,加强船舶海工产业组织领导,强化创新要素资源保障,市区联动、形成合力,积极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企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推动船舶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刘蕴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