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2月7日电(记者 王镜榕)2025年春节档(1月28日-2月4日),中国电影市场强势开年。据国家电影局统计,春节档电影票房达95.10亿元,观影人次达1.87亿,刷新中国影史春节档最高票房和观影人次纪录。
近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罗立彬教授就相关话题接受了本网的专访。
“一超多强”,春节电影市场赢得开门红
中宏网记者:2023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今年1月24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过视频发表农历蛇年新春致辞,他说:“蛇象征着智慧、坚韧和新生。在当前全球所处的这个艰难时刻,让我们在这些品性的指引下,重振致力于和平、平等和正义的决心。”结合春节档中国电影票房新纪录,您怎么解读春节电影市场开门红的重要意义?
罗立彬:今年春节档电影市场创造了多个新纪录,初一票房18亿元,是影史单日票房最高纪录;整个档期票房95.10亿元,是有史以来春节档期票房新高;而且比去年的次高水平(80亿元)高了15亿元,增幅接近19%,是比较大幅度的超越;总观影人次1.87亿,也是史上春节档新高。《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在春节档期内票房达到48.39亿元,是春节档单片票房纪录,而且连续5天单日票房超过6亿元,其中有3天超过了8亿元,2月4日在正式上映第7天的时候票房还高达8.6亿元,可以说是非常令人振奋。另外几部档期电影票房也都不错。
可以说,今年的春节档期是全方位创新高的,这非常有意义。首先是有助于人们恢复对于电影市场的信心。2024年全年电影市场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同比2023年票房和观影人次分别下降了124亿元和2.9亿,使人们对于电影市场前景产生很多怀疑和悲观情绪,有人甚至认为电影已经是一种走下坡路的休闲娱乐方式,正在被游戏、短剧等新型产品所取代。今年春节档电影的优异表现使人们对电影的信心能有所恢复,证明只要有好看的电影,人们还是不介意花钱买票走进影院沉浸式地观赏一部100多分钟的电影作品的。
其次,为今年的电影市场开了一个好头,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充分表明了所谓“爆款”电影的重要性。今年诸多“新高”,一方面是因为所有电影表现都不错,但是更重要的是因为出现了一部“爆款”。整个春节档95亿元票房中有一半是《哪吒2》的票房。今年春节档高出去年的票房新纪录,也基本可以用《哪吒2》的高票房所解释。《哪吒2》票房48.39亿元,是史上春节档单片票房新高,比位居第二的2021年《唐人街探案3》高了12亿元。研究表明,中国电影市场从2016年之后就已经进入一个要依靠“高质量内容”来拉动市场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今年春节档再次非常明确地证明了这一点。在这样一个电影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有质量上乘的影片才能吸引观众走进影院。近年来,国产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重头,国产电影票房的增减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电影市场规模的增减,而其中头部影片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近五年,国内电影市场票房排行榜上前10位的电影票房总和,都能占全年票房总和的45%以上。今年春节档期几部影片都表现得很好,更是出现了像《哪吒2》这样的爆款电影,可能这一部电影就能为全年市场带来三四十亿元的票房增量,所以,也为全年市场开了一个特别好的头,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春节档电影爆款《哪吒2》做对了啥?
中宏网记者:在当前“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以及“大力提振消费”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像《哪吒2》这样的爆款电影,您认为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罗立彬:《哪吒2》爆款背后的因素非常复杂,我们可以简单分析几句。一是品牌口碑效应。《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1》)就是票房大热的成功品牌;《哪吒2》借助第一部的品牌效应,产生了较好的预售和开画成绩。二是电影品质超越品牌承诺,产生自身的口碑强化。《哪吒2》自身品质过硬,因此上映之后满足甚至超越了观众对于哪吒品牌的期待,口碑进一步强化。在豆瓣获得8.5到8.6之间的超高评分,比第一部8.4的评分还要高,产生了比较明显的推荐作用,推动了更多人进入影院“一探究竟”,所以出现了7天档期连续5次“逆跌”的“奇观”,单日票房从第一天的4.8亿元提升到令人惊讶的8.6亿元。三是网络外部性带来正向反馈,不断“破圈”做大蛋糕。经过前期的积累,电影呈现出明显的“网络外部性”效应,电影成为媒体和社交场合的热门话题,微博热搜频繁出现,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进入影院观看并加入话题讨论,这种情况下电影评分仍能保持8.5的高水平,从而不断产生正向反馈。看《哪吒2》成为“社交货币”,吸引增量观众加入,观影人次不断攀升,观影人次达1.87亿。根据我的观察,我认为《哪吒2》的高票房并没有挤出其它春节档期电影的票房成绩,而是在做大中国电影市场的蛋糕。四是破纪录本身成热门话题,带动期待走出国门。《哪吒2》突破期待屡创纪录,本身成为热门话题。从开画第一天预测票房59亿元就已经超过了当时的中国电影票房冠军水平,但是后来又涨到72亿元,又涨到87亿元,又到了94亿元,108亿元,这种刷新国产电影票房的速度史无前例,也引发了海外华人乃至国外媒体的关注,“破圈之旅”仍在继续,不断引发国内外进一步关注。
关于中国的动画电影也可以再说一下,中国的动画电影(尤其是特效水平)的高水准其实已经有一些年头了。2015年的《大圣归来》就曾经引发巨大关注,2018年有一部国产动画电影《风语咒》,就已经呈现出恢宏的特效效果。这些年来,中国的动画电影不断成长,在保留原有儿童电影观众的同时不断突破受众群体,现在的中国动画电影受众可以覆盖全年龄段,恢宏的特效水平又可以凸显影院观影的巨大优势,再加上引人入胜的讲故事技巧,取得票房成功并不令人意外。《哪吒2》的成绩令人惊喜不断,也是中国动画电影多年来厚积薄发的结果。
春节档期电影市场作为一个小的窗口,也可以为今年“提振消费”工作提供一点启发。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今年首项重点任务,而这项工作的表述里,首先提到的又是“大力提振消费”,可见“提振消费”被提到了今年经济工作非常重要的位置。
电影虽然只是一个小的消费者服务切口,但是也可以给我们一点信心,说明人们的消费动力还是存在的。这背后的影响因素肯定有很多,但是针对春节档电影市场的特殊性,我想有两点值得重点强调:
一是还是要相信消费者的消费理性,也要相信企业把握市场需求的能力。在大的整体层面上,相信当下中国的市场经济有能力让供给侧和需求侧相互沟通协调,创造出好的适宜产品来激发出消费的热情。对于市场上出现的新产品以及新产品类型也应当给予较为宽容的环境,这是今年爆款电影出现带来的启发。
二是重视消费场景。春节电影市场中的春节因素很重要,春节作为消费场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年春节假期多了一天,全年假期多了两天,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今后可以继续尝试优化假期配置,给人们以放松休闲的理由和时间,适度增加消费场景。
春节档:助力中国电影全球票房“破圈”
中宏网记者:近年来,春节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目前有近20个国家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您怎么看春节档对于中国电影市场国际化拓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罗立彬:我始终认为春节档对于中国电影国际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春节是最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中华文化符号,春节档是中国独有的电影档期,也集聚了以中国市场为主要目标市场的最优质的国产影片。多年来,春节档一直带动中国在春节阶段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票仓,今年也没有例外。截止到目前,2025年全球电影排行榜单前10名中,中国有5部,其中4部是春节档电影(另外一部是元旦档期的《误杀3》),《哪吒2》截至目前是2025年全球票房冠军。
另一方面,近年来“春节看春节档电影”逐渐显现出“新民俗”的意味。尤其是近几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和全国电影市场总票房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但是春节档期票房很稳定,今年春节档的表现再次证明了这种作为“新民俗”的刚性消费特征,而且这种新民俗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带动起来的,既来之不易又非常有意义。
这种情况下,春节档成为最有能力将中国观众所偏好的电影通过所谓的“本地市场效应”传播到国际市场的一个档期。据猫眼专业版的统计,近10年来在国产电影出海榜上表现较好的非合拍影片也往往是春节档期电影,比如2016年的《美人鱼》(海外票房1926.3万美元)、2023年的《流浪地球2》(海外票房1067.5万美元)、2024年的《热辣滚烫》(海外票房939.2万美元),虽然他们和25年前《卧虎藏龙》的海外票房2.13亿美元相比还差的较远,但是他们是在中国市场取得巨大成功的影响之下产生的海外票房,而且在类型上也突破了武侠、古装等传统优势领域,所以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今年春节档电影在国内市场引发的热潮也正在产生国际影响力,《哪吒2》更是继成为史上全球单一市场票房榜冠军之后,有望进入2025年全球票房排行榜前3名,甚至冲击第一名的位置。这种不断创纪录的“破圈”表现,本身就是最好的宣传,引发人们越来越高的兴趣。
中国电影走出去有多种途径,但是我觉得在国内市场影响之下的走出去,“以国内市场为目标市场的电影”走出去,才是最有价值的,才是带着中国观众所偏好的文化元素的走出去。做大做强中国国内电影市场,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发挥春节档的国际传播作用,首先是要继续做大做强春节档,其次,可以考虑循序渐进地将“中国春节档电影”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加以宣传,让春节档期电影和春节档期本身的国际化产生一个相互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