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文化根脉源远流长。近日,陕西省兴平市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干警们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深入探寻兴平深厚的文化根脉,他们走进子孝村、黄山宫和北塔,在领略历史文化遗迹魅力的同时,积极履行检察职责,全力以赴守护兴平的文化瑰宝。
子孝村:守护孝道文化遗迹
子孝村,地处兴平市北郊2公里,不仅是兴平最大的糖果生产基地,有着繁荣的经济产业,更是孝道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村内流传着“丁兰刻木”“子孝南门24开”“槐树为媒”等美丽传说,这些传说深深扎根于村民的生活,成为他们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也体现了兴平传统文化中对孝道的尊崇。
检察干警们来到这里,认真查看村内的历史遗迹,与热情的村民围坐在一起,听他们讲述那些古老的故事,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在交谈中发现,丁兰墓因年代久远,缺乏有效保护措施,存在损坏风险。检察干警们迅速行动,现场收集证据,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让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孝道文化的古迹得到妥善维护。
黄山宫:检察发力让太上槐 “绿意” 永续
干警们来到西汉早期的道教圣地——黄山宫。黄山宫位于兴平市马嵬街道北约1公里处的马嵬镇李家坡村,东距兴平市13公里,西距贵妃墓2公里。
这里有相传为唐明皇亲手栽植的“太上槐”,这棵古树的存在,不仅为兴平增添了一抹绿意色彩,也是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一棵古树就是一段历史,检察干警们重点关注太上槐的保护和生存环境问题,与文化旅游、自然资源、环保等部门协作,在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时,将太上槐的保护纳入整体工作范畴,进行综合保护,让太上槐永葆生机,“绿意”永续。
北塔:排查隐患护卫建筑瑰宝
第三站,干警们来到了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北塔。“七层子,八棱子,二十四个窟窿子”,这是兴平人对北塔亲切的俗称。北塔作为兴平的标志性古建筑,是兴平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见证了兴平历史的变迁。干警们围绕北塔展开细致调查,与相关部门积极沟通,为北塔的保护筑牢安全防线,守护好兴平建筑文化的这一瑰宝。
兴平检察院此次寻访古迹的行动,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深入探寻,更是一次依法履职的生动实践,有效推动了子孝村、黄山宫和北塔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让兴平的文化根脉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和传承。未来,兴平检察院将继续发挥检察职能,为守护兴平的文化瑰宝贡献更多力量。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王海艳 周玮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