俑忆风华,舞台上的家国大爱——论舞剧《俑生俑世》的叙事性表达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2-05 18:39:04
分享

文博界与舞蹈界的跨领域融合频现佳作,历史文物为中国传统舞蹈的演进贡献了宝贵的视觉素材。戴爱莲、高金荣、孙颖等老一辈舞蹈家曾依托敦煌莫高窟壁画、汉唐画像砖和陶俑等史料开创出古典舞新风格,留下了《飞天》《丝路花雨》《铜雀伎》等经典作品。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的获奖作品《俑生俑世》将静态文物“秦俑”转译成动态的舞台艺术,在传统的文化观念中融入了当代文化价值,刻画的不仅是秦俑这一形象,还重新塑造了一群女性形象来建构舞蹈作品的完整叙事结构,给予作品夫妻之情或母子之情等多元化的情感渲染,整个作品在赋予形象历史性的故事内涵的同时深刻表达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家国情怀。

“活”态文物的时空叙事

舞蹈作品《俑生俑世》用不到8分钟的时间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叙事。其最大的特点是在时空设计的巧妙构思,编创者将舞台划分为刚柔两个时空,既体现了空间的纵深性,又表现出空间的时间性,通过一前一后、一上一下的空间设计,配以明暗交替的灯光设计,营造人物角色之间的距离感,丰富舞蹈作品的结构和叙事的完整性。这样的时空设计为作品的叙事性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在作品的第二部分,舞台前方女子群舞和舞台后方男子群舞,两个群舞之间看似在肢体语言上没有任何交集,但是在情感表达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舞台前方的女子群舞通过一系列柔和延伸的生活化的动作,以及面部喜悦的表情,展现出一群女性期盼征战在外的家人归家的喜悦之情。后方的男子群舞是动作铿锵有力、整齐划一的操兵演练场景。两个时空一明一暗,动作刚柔交错,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对作品叙事的完美表达。

在同一个舞台上设计两个时空这种编创手法在舞剧中是很常见的,用于服务剧情和情感,也可以增加观赏性。而这种舞台时空的划分运用到一个短小精悍的舞蹈作品中,却很新颖。作品《俑生俑世》前半段将刚柔两个空间设计成一前一后,一上一下,到了后半段刚柔两个空间融合在一起,将整个作品的故事线索推向高潮。用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展示夫妻之间、母子之间的“小”爱之情,引申现出秦人为保家卫国忍受分离、难聚之苦的坚韧和“大爱”之情。

“活”态文物的情感叙事

舞蹈作品《俑生俑世》将叙事角度个人化,情节的主线围绕秦兵与家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展现出家国情怀的民族精神。

舞蹈作品中的道具不是摆设,也不是装饰,而是具有象征性的符号,可以是人物情感的寄托,某一事件的象征。在《俑生俑世》中对于道具“衣”的运用十分巧妙,“衣”是连接战士与家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也是“小”家与“大”家之间的关系纽带。它是妻子或母亲对奋战沙场的丈夫或儿子的思念和担忧的符号,象征的是战士与家人的思念之情,个人与国家之间深刻而复杂的情感以及战士坚韧不拔的昂扬斗志。整个作品的结构、情节设计与道具“衣”的运用紧密贴合,以男女双人舞作为开头,在整个过程中,“衣”始终与女性角色的情感融合在一起,直到最后的掉落,代表着秦兵的牺牲,为故事的结尾画上了句号。

作品《俑生俑世》不是简单地将“秦俑”的形象搬上舞台,而是塑造了一个“女性”的形象来对应,赋予了形象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从“小”爱出发,用最简单的形式来表达最宏观的民族情怀。同时演员的面部表情也是推动情感线索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前半段女性角色的表情是喜悦的,表现的是盼望家人归家的喜悦情感,到后半段,音乐的转变,人物表情变得悲伤和担忧,所表现出的或是妻子等不到丈夫归家的惆怅,或是母亲等不到儿子归家的担忧。在整个作品中,调动音乐、道具、动作、舞美、空间等来进行情感的推进,让观众通过秦兵与家人之间的小爱之情,共鸣到宏观的家国情怀的“大”爱之中。

“活”态文物的本体叙事

吴晓邦先生曾说:舞蹈创作“不是为舞蹈而舞蹈,也不是舞蹈加戏剧”,是通过灵活性的肢体语言来讲故事和表达情感。舞蹈作品《俑生俑世》将表现性的动作融入故事情境中,在对舞蹈语汇的塑造上用最简洁的肢体舞动来叙述宏观的民族情感。

整个作品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编创者提取了兵马俑中“跪射俑”“站射俑”以及“高级军吏俑”的动作元素进行加工,成功地塑造出“秦兵”刚健有力的男子形象。在“活”态化搬上舞台的过程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给整个作品的故事线索和情感表达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在整体作品肢体叙事过程中,编创者在古典舞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舞的元素,在民族历史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人的视角。在男子群舞的齐舞部分,在步伐的设计上借鉴了流行舞蹈的元素,配合音乐的节奏,更增加了秦兵的形象和气势。作品最后男女群舞部分,女子为躺在地上的秦兵盖上手中的衣服,这样一个生活化的动作,将女子柔婉的动作和男子阳刚的动作结合在一起,看似是在讲述两者之间的情感,实际衬托出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精神,是整个舞蹈作品故事升华的重要部分。

将文物赋予生命,将历史搬上舞台,舞蹈作品《俑生俑世》有史、有事、有情、有舞,凸显出文化IP的积极性,不再是单纯的舞动叙事,而是在叙事的基础上升华了故事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刚与柔、俑与情的结合,以小见大地表达出中华民族伟大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从家庭“小”爱上升到国家“大”爱,表现出的是对“寻真”“求善”“寻美”的追求。整个作品兼具审美观感和文化厚度,以新颖的视角和创新的手法,在时空设计、情感表达和本体呈现上对故事叙事进行强化和推进,运用整齐简洁的形式美赋予了静态化的文物新的生命力,打破时空的壁垒,让观众近距离地去感受那段悲壮的历史,共鸣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李佳慧 张铭


(李佳慧,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在读研究生 张铭,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