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闪烁——四川美术学院与大湾区新媒体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在渝举办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1-25 13:23:05
分享

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由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为指导单位,重庆市美术家协会、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艺术推广办事处共同支持的“何以闪烁——四川美术学院与大湾区新媒体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于2024年11月23日下午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此次展览以新媒体艺术为载体,以“数智赋能”为纽带,以“光晕变幻与代码赋魅”“数智进化与技术祛魅”与“算法虹吸与具身返魅”三个版块作为艺术展示与学术观照的特定视角,共展出来自于26组艺术家的36件作品。展览通过跨区域、跨学科的互动交流,探讨新时期数智赋能与艺术进阶的新范式,彰显出双圈青年艺术家为愈放光芒的中国叙事体系构建所作出的传承与创新。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粤港澳大湾区“双圈”协同发展,为中国文化艺术的融合与进阶提供了广阔舞台。该展将进一步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双圈辉映与跨圈并进,推动两大城市群的艺术创新与协同发展。

身处算法驱动下的智能媒介变革,艺术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未来图景的创新构建。展览中来自大湾区和川渝地区的青年艺术家们,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与探索,以作品为载体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如何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当下、创造未来。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何桂彦认为,在全球数字化浪潮的加速迭代与数字中国战略的纵深推进下,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己然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路径。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文化重镇,重庆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对话既是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诉求,也是探索数智时代艺术创新的关键实践。纵观艺术发展史,科技与艺术的辩证关系始终主导着艺术形态的演进逻辑,持续推动着艺术语言的范式转换。在数字化革命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下,艺术创作正经历着本体论层面的深刻变革:技术早已超越工具属性,转而成为重塑艺术本质的关键力量。从数字像素构建的视觉矩阵到人工智能算法生成的美学图景,艺术创作突破了传统物质性的藩篱,进入了一个由数据编码构建的流动的“后有机”空间,呈现出创作主体的去中心化、叙事结构的非线性化与传播介质的多媒体化特征。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李芳指出,数天前,艺术家Ai-Da的作品《AI之神》经过27次竞价后,在苏富比终以约合人民币779万元一槌定音。从一经出道就在英国议会演讲再到举办个展,她仅用了5年时间。然而,站立在这艘忒修斯之船甲板上的并非仅此一种AI机器人。呼啸而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席卷着人工智能,数字时代前夜的灵韵凋零迭代为数字时代当下的技术高光,它凭借以算法为底层逻辑、以二进制为通用语言、以向虚而生为技术谱系,历经数据训练与算法优化,一举跃迁为现象级风暴。数智媒介深刻改变着社会的基本形态和人类的生存形式,正在消失的物理距离和媒介束缚羁绊着旧有范式。我们从只读式的话语秩序转向对话式的数据秩序,观看世界的方式跳脱于人类本位而被机器视角延伸。人类文明逐步被数字文明去中心化,似乎已经迎来奇点时刻。

“何以闪烁——四川美术学院与大湾区新媒体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发出的“何以闪烁”诘问主要基于以下思考:首先,艺术生成机制的光晕氤氲变幻,逐渐为数据编码、算法应用、观念输出的递归系统所笼罩,技术隔膜、方法壁垒与观念窠臼成为艺术创作面临可能失效失语境地的关键;其次,与以往有机人类的单向创造不同,新媒体艺术基于跨学科的综合范式,以数字化方式整合、创作、存储、提取和传播艺术信息,“人机物”三元融合的美学变量造就了无机AI与有机人类混合的双向生产模式;第三,学术疆界亦在变化,超文本的虚拟世界语言以从0到1、再从1到N的数位形式存在,挣脱了艺术原有的物质媒介层。

展览以“光晕变幻与代码赋魅”“数智进化与技术祛魅”“算法虹吸与具身返魅”三个版块作为学术观照与艺术展示的特定视角,艺术家们看似舍弃数字时代前夜的彼时灵韵,在遵从数据生存逻辑的法则里转以代码形塑数字光晕。从而,塑造出一种从解构到建构、从遮蔽到解蔽、从具身实践到智能嵌入的返魅新可能,呈现出创作时空的赛博格化、创作主体的去中心化、叙事结构的非线性化、传播介质的多媒体化以及接受群体的诸众化。(中国日报重庆记者站  谭英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