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学科文化为世界粮食日增色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0-18 18:40:44
分享

10月16日,华中农业大学举办了“良田万景,粮安天下”世界粮食日系列活动。活动涵盖中华农耕文化展、种子解剖作品展、秸秆艺术装置、手工互动体验等多项内容,吸引了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代理代表在内的众多师生参与互动。

活动布景(郎一阳 摄)

活动将历史、艺术与科学相结合,带领师生感受一粒种子的力量,感受科技兴农的使命与担当,感受“良田万景,粮安天下”的盛世。在展区中,观众可以看到北京东湖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这些炭化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粟遗存。观众还可以看到浙江田螺山遗址出土的炭化稻以及浙江良渚遗址出土的炭化稻,分别距今6500年和4500年。

这些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资料,展现了农业从古至今的演变轨迹,观众仿佛穿越时光,亲身体验从“南稻北粟”到现代农业科技的历史变迁,感受积淀厚重的中华农耕文化。

学生纷纷驻足观赏(郎一阳 摄)

活动中一系列种子创意作品引发现场关注,如种子解剖作品,通过高清图像展示了种子的内部构造,生动呈现了从胚珠、胚芽到种皮的每一个细节,带领观众深入到植物生命的微观世界,感受生命的精妙与伟大。种艺画作品,采用五色土孕育出的各色种子进行艺术创作,这些极具创意和美感的视觉艺术作品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大型秸秆艺术装置是本次活动的亮点之一,现场用稻穗铺陈出丰收之美,用秸秆装置出自然之朴。稻草编织的艺术装置如“黍稷盈仓”“穑野丰穰”等作品,再现了丰收时节的盛景。

“我特意从襄阳赶回来,参加学院这次的世界粮食日活动,昨晚我就过来看了秸秆搭建的场景,我觉得很棒。”华中农大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022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研究生张泽通这样说。张泽通从2021年开始创业,目前已在湖北襄阳流转了1000亩土地,进行水稻种植。国庆期间,其基地正值水稻收割之际,稻草打捆机将秸秆归拢收集并压缩打包,将原本饲料化的秸秆送往了武汉。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代理代表维诺德参观种子解剖作品展(郎一阳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现场观看了中华农耕文化展与种子解剖展,给予了高度赞赏和充分肯定。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代理代表维诺德(Vinod Ahuja)、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傅荣也来到活动现场,和师生们亲切互动交流。维诺德认为,校园里如此多的年轻人给了他很多积极能量,在这个特殊日子里看到学生们对农业可持续性的关注和探索,学生们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通过艺术手段将农业文化表现出来,这种创新方式让他深感欣喜。

同学们在参观展览(李佳怡 摄)

此次世界粮食日活动还吸引了来自法国的专家学者、湖北省作物学会专家驻足参观,甚至一些幼儿园也计划组织孩子前往参观学习。

活动组织者、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周雄表示,“传承好中华农耕文化,有助于增强新时期建设农业强国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通过此次活动,学校向学生传递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理念,强调粮食安全不仅关乎农业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未来。”

(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周荔华 刘坤/张和平 殷智慧 厉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