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聚焦特色优势 “问”出做特做优“良方”

来源:云南日报
2024-10-01 10:36:14
分享

如何改变财政资金单一的补助方式?如何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的短板?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如何?9月26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结合审议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开展专题询问,聚焦如何做特做优做强高原特色农业,对政府工作进行“现场体检”,为全省“三农”工作“把脉开方”。

盯差距补短板 以问题为导向破解发展难题

“针对这些难以完成的指标,有关职能部门有什么考虑?”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蔡勇将目光聚焦到《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的目标任务上。

《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有效推动了我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全产业链产值目标等一些指标完成难度较大、压力较大。蔡勇举例: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的目标是5%,但2023年实际增长4.2%,今年预计增长4%左右;到2024年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由2021年的2万亿元增加到2.9万亿元,实际上,2023年完成了2.5万亿元,今年预计完成2.7万亿元,这与目标相比仍有差距。现场,蔡勇率先发问直指问题所在。

“目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重点产业持续发展壮大、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发展目标完成确有难度。”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赖轶咏直面症结。他进一步说,除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速、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其他发展目标如农村一二三产业比例、重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总产值之比均可完成。此外,我省还存在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仍然薄弱、科技支撑能力薄弱、市场拓展能力有待提升、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牢固树立和落实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共享农业,抓好拓展种业振兴工作成效、推动设施农业提速扩面、提高农产品加工规模效益、强化冷链物流建设等六项重点工作。

近年来,我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的嘱托,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1+10+3”14个农业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5万亿元,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重要抓手,助力全省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07亿元,排名从全国第13位提升至第10位。今年上半年,全省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78亿元,同比增长3.1%。接下来,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将对照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以及此次专题询问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全面抓好整改落实,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

△金黄的稻田。黄兴能 摄

强化支撑保障 打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这张牌

目前,我省财政资金支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方式包括直接补助、投资奖补、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但主要都是以无偿转移支付为主,方式较单一,且存在资金绩效跟踪难、重前期投资轻后期运营管理等问题。对此,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韩开柱提问:“如何改变财政资金单一的补助方式,更好发挥其杠杆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改进投资方式和投资结构,推动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省财政厅副厅长杜一敏在回答中介绍了近年来我省财政投入支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总体情况。2022年至2024年8月,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累计2320.16亿元,其中2023年达90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13.4%,超过全国8.7%的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在四川、贵州、广西、重庆等周边省份中占比最高。

聚焦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杜一敏表示,下一步将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财政投入力度和支出强度,围绕“政银担保投”五个字组合多种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改革力度,优化投资结构,积极引导金融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如,在全省种粮地区全面推行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天然橡胶综合保险;完善资本金注入方式,支持做大做强省级投融资主体;新增设立农业产业政府性基金,积极发挥招商引资引智作用,放大财政资金效益。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郑毅十分关注如何更好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引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现场询问了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云南省作物生产与智慧农业重点实验室、云南省花卉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展情况。

“‘十四五’以来,我们安排农业领域科技计划项目700余项,累计支持省级财政经费10亿元,引培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建设了一批创新平台,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高原特色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省科技厅副厅长何革伟作了回应。

近年来,我省布局建设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8个。其中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目前已初步搭建“核心实验室+功能实验室+区域实验室+科创基地+种业基地”五级平台,在水稻杂种不育机制、花卉功能基因组研究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云南省作物生产与智慧农业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国西部唯一的智慧农业省级重点实验室。云南省花卉技术创新中心近年来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制月季、百合等花卉新优种质92份,选育申报国家级新品种22个,其中突破性品种8个,自主选育品种占云南种植面积的20%以上,部分缓解我国主要花卉品种被国外垄断的问题。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进行询问。周灿 摄

做实精深加工 擦亮云品金字招牌

当询问来到临时提问环节,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成武提出长期以来制约云南农业全链条升级的关键问题:“当前我省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和发展情况如何?将采取哪些措施做实精深加工,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的短板?”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寇杰回答时介绍,2023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提升至2.2∶1,全部加工产值突破1.4万亿元。全省产值百亿元以上园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有14个,实现产值4527亿元。同时他也不讳言,目前全省农产品加工比值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核桃产业,198万吨核桃产量中有70%以上是初级产品交易。

坦诚面对问题,更积极表明行动。寇杰表示,将重点做好“精与特”的文章,围绕烟草、中药材、制糖、酿酒、精制茶等规模优势产业做强产业链,围绕果蔬、坚果、乳制品、咖啡、橡胶等特色资源产业做优价值链,围绕产业主体做强供应链,围绕装备应用、园区建设、扶持企业等集群化集约化充实要素链。

当云品走向消费端,地理标志本应成为笑傲市场的“官方背书”,然而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谢晖在基层调研中却注意到存在“地理标志运用和管理体系不完善,导致企业不会用甚至不愿用”的情况。

“问题中提到的现象客观反映了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地理标志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运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省市场监管局局长张锦林坦言,下一步将在地理标志培育和运用、保护和管理上下功夫,在扩大地理标志交流与推介上下功夫,着力提升地理标志品牌效应、规范地理标志使用行为,推动地理标志“走出去”。

普洱茶是云品品牌形象的代表,谢晖和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杨晓雪对此现场追问:“如何加强监管守护普洱茶金字招牌?我省普洱茶标准体系建设做了哪些工作,如何推动云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张锦林表示,市场监管部门将持续对茶叶生产经营企业进货查验、标签管理、生产销售台账等进行监管,深入开展普洱茶销售乱象专项整治,并指导勐海县试点开展生产全过程溯源,为后续产品销售监管打下基础。同时,协同各方、形成合力,推动普洱茶工艺及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现场

手握“好牌” 打响品牌

专题询问现场,我省农产品的傲人成绩让人印象深刻:茶叶、鲜切花、核桃、坚果、咖啡、中药材、烟草、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保持全国第1位;坚果和咖啡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9%、98%,三七、灯盏花、滇重楼等中药材占全国供应量的90%以上……

然而当目光从初级农产品转向精深加工环节、转向科技赋能时,我省高原特色农业实现升级的阻碍暴露无遗: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低于全国,从事农产品加工农业龙头企业仅占36.5%;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创新服务能力不强、研发平台与人才团队总量不足。

手中的众多“好牌”未能顺畅地转化为品牌,资源优势与发展优势间的不匹配激发了与会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们的不停追问。

既有深思熟虑,希望获得答案的。“我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进展情况如何?是否发挥了应有的科技支撑平台作用?”“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做实精深加工,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的短板?”

也有临场发问,希望提供灵感的。“我省种质资源那么丰富、花卉产业已成规模,是否可立足既有优势,实现相关领域科技重点突破,打造出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的‘单项冠军’?”“有可能出现成果的领域、团队是否获得了相应的政策倾斜、资源支持,是否对外宣传到位?”“作为农业资源大省,我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品牌有哪些?”“能否通过一县一业的久久为功,扎扎实实地把每个地区的优势挖掘出来,实现农业深加工的遍地开花?”

与会职能部门认真倾听、细致回答,坦承问题、交流举措,表示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全面抓好整改落实,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同时,将以此次专题询问为契机,深化改革、守正创新,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加快推动我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