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农:沈阳农业大学推动“张庄模式”引领高产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9-22 13:31:37
分享

春耕时节,阳光洒在辽宁铁岭县蔡牛镇的玉米地上,播种机轰鸣而过。在这片坐落在东、西辽河相汇之处,曾经饱受风沙侵扰的土地,如今已成为全国各地的农业工作者前来争相学习的高产示范地。

2009年,为了响应国家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的齐华教授作为技术顾问,被派往蔡牛镇开展科技推广工作。当时,当地的耕作方式以浅耕为主,化肥施用过度,风沙侵蚀严重,黑土变硬,产量低下。张庄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回忆,年复一年地耕作,粮食产量始终难以提升。

齐华通过大量试验,发现秸秆还田虽然有助于土壤结构的恢复,但会因秸秆腐解时微生物与玉米争氮,导致玉米减产。为此,齐华研发出了一套保护性耕作模式——“玉米秸秆条带还田间隔耕作密植精播”。这一模式通过宽窄行种植,让40厘米的种植带用于密植玉米,80厘米的休耕带则用于秸秆还田。秸秆在休耕带慢慢腐解,来年免耕播种,直接进行播种和施肥,不再整理土地,保证了产量的稳定。

“我们通过密植玉米来保证产量,”齐华解释道。“同时,利用休耕带让秸秆有时间充分腐解,减少对下一年作物的影响。”

沈阳农业大学的土壤监测数据显示,秸秆还田大大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2014年,尽管降雨量不足,张庄合作社的产量依然大幅增加。合作社不仅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增产,还建设了三层小楼,设立农技培训室、实验室和展示厅,记录“张庄模式”的发展历程,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农业工作者和专家前来参观学习。

2009年至今,张庄合作社的土地承包面积,从一开始的300余亩扩展至2万余亩,经过试验示范、科技培训,亩产量也从原来的1200斤左右增长至1800斤左右。

“张庄模式”的成功,是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期扎根农村、科技助农的成果之一,真正实现了“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自成立以来,学院始终坚持科技服务社会发展的宗旨,50余名专家教授长期深入省内各市县区开展科技推广,带动培养了大批的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村科技示范户,使全省以玉米为代表的优质农产品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近年来,农学院新获批课题27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10余项,研究经费达1.45亿元。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474篇,主编著作10部,授权了25项发明专利,培育了多种国审和省审新品种。

2024年8月26日,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这一荣誉是对学院长期科技助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肯定。

未来,沈阳农业大学将继续通过校地合作,落实农业科技助力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战略,以科技引领农业,帮助更多农民实现增收致富,持续为辽宁省的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杜万里 齐华 邢致远|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

分享